文档介绍:1 杭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建设绩效研究李欣【摘要】杭州大都市区在2001-2020年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空间发展战略,希望以此缓解主城区的压力,解决城市拥挤等问题。经过十年的发展,杭州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培育状况如何,是否按照总体规划提出的空间战略有序发展,本文对其进行建设绩效评估。选取01/00—10年两个时间断面,从疏解力度、城市效率和交通发展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绩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显示杭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呈单中心圈层式蔓延趋势严重,外围组团整体功能发育相对缓慢, 这给杭州“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空间策略的实施带来了重大压力,针对其发展特点和建设不足提出杭州大都市区急需实施的几个策略。【关键词】杭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建设绩效 ,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的迅速扩展,从单个城市发展走向区域规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而都市区规划也成为我国城市体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建成区向外围地域不断扩展,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许多大都市区为缓解中心城的压力对空间结构进行了战略调整,北京在《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中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年)》提出,构建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构成的“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建设“1966”城镇体系设想;广州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10 年)》中提出,通过拓展空间结构使城市由单中心向沿珠江水系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转型;杭州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中提出“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空间发展战略。周一星2003年将都市区定义为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本文将 2 杭州市域界定为大都市区范围,以杭州大都市区为例,依托杭州城市病2040 课题,对杭州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建设绩效进行研究。 ,西部山地丘陵众多,东部地势平坦河流密集。现下辖八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城市布局形态经历了从团块状—楔状(手指状)—团块状的演变过程。在01 版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 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空间结构,力求改变“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形态。表1 总体规划中对“三副六组团”的定位及规模预测汇总表名称范围界定功能定位人口规模三个副城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105万人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40万人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50万人六个组团塘栖组团由塘栖、仁和镇组成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临平工业区块的配套服务基地。 10 万人良渚组团由良渚、瓶窑镇组成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10万人余杭组团由余杭、闲林镇和仓前镇南部组成由余杭、闲林镇和仓前镇南部组成。 18万人临浦组团由临浦、义桥、戴村镇组成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14万人瓜沥组团由瓜沥、衙前、坎山镇组成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15万人义蓬组团由义蓬、南阳、河庄、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 8万人图1 杭州市空间结构图(资料来源:杭州市总体规划) 3 新湾镇组成 1949年至今,杭州建成区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并由主城区的核心集聚走向市区蔓延,在2001年之后杭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围绕主城区呈“核心圈层、组团分散”的发展态势。图2 1949年-2012年建设用地演变图根据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杭州市在2010年人口已经达到870万,杭州市区人口为624万。而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预测杭州2020年城市人口为405万。杭州的城市扩张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未来的预测,这给杭州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2杭州市历年人口普查统计表地区第一次人口普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