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化学选修 4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李红卫《电解池》教学设计哈尔滨市第十九中学李红卫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化学基础知识。将本节教材设置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溶液的 PH 值、原电池等基础知识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教科书将理论研究与实验探讨都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本节教材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铜的精炼、电镀等,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可培养学生经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原电池知识的基础,通过原电池这个熟悉的内容引出电解池,体会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比较这两者之间的不同。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原电池通过实验让他们探究出电解池,并且通过问题来探究电解原理。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求知过程,通过组装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一步步探索出电解原理,弄清电解质溶液通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电流的作用是这种化学变化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通过对电解 CuCl 2 溶液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够熟练说明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及其工作原理。 2;能独立地正确书写几种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 在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运用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概括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中体验宏观表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综合的能力,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 电解的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难点: 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及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引入温故知新创设情静引发思考[ 情景引入] 展示几种可充电电池探究实验 1 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设计组装原电池: 一个水槽、两根碳棒、一条铜片、一条铁片、 CuCl2 溶液、酒精、导线若干。学生观看视频: 家电商场销售家用消毒液发生器, 学生观看、聆听、感受。展示电池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从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导入,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们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激发学生求知欲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化学无处不在动手实验激发兴趣探究实验 2电解氯化铜溶液教师引导观察计划:(1) 通电前情况(两个电极)(2) 通电时现象(3) 通电后电极的变化结论: 氯化铜溶液通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通电使 CuCl 2 发生了分解教学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增强对实验应用新知解决疑惑电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和氯气。计算机动画模拟电解 CuCl 2溶液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1,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那些离子, 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 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电解和电解池的定义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学生观察讨论:(1) 通电前两石墨电极--黑色,无任何变化(2) 通电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有气泡产生,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3) 通电后,取出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