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 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污染: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接的稳态系统。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生物种群和数量, 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 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位: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就是说如果某一生物种群的生态位一旦确定, 其就只能生活在确定环境条件的范围内, 也只能利用特定资源, 甚至只能在适宜时间里在这一环境中出现。生物富集/ 放大: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升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健康效应谱:不同级别的健康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剂量- 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易感人群: 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 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 中毒, 甚至死亡, 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页眉. 页脚.. POPS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 并可借助大气,水, 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 通过食物链富集,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生物标志: 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是集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集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可以测定的变化。暴露:也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 、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食物链: 一种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 彼此以食物链接起来的锁链关系。危险度评价: 指按一定的准则, 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基准(criteria): 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标准(standard): 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 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逆温: 在大气对流层内,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