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
学
习
课
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
5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7
按课文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记住加红色词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8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