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0世纪70年代末汇总.docx

格式:docx   大小:8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世纪70年代末汇总.docx

上传人:2072510724 2021/10/10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世纪70年代末汇总.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二讲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一些高校率先开设了称之为 “数学实验”的一门新
课,其后,美国一些重点大学及至 90年代末国内几所重点院校亦相继开设了同类课程,但
模式不尽相同.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国内外同行逐渐形成的共识是: 讲授数学知识不能再局限于几个世
纪形成的经典理论,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应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技能, 特别是数学
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本领,在强调抽象思维的同时,亦应强调形象思维与几何方法 .借助计
算机的图示功能,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强调能较好理解计算机的运算结果 ^
正是由于上述教育观念的转变, 铺垫了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内因, 而现代计算机软、硬件
技术的发展,则为开设此类课程提供了相应硬件支持 ^
本门课程的开设,应以培养学生应用教学知识的能力为主线, 借助计算机的计算与图示 功能,使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 更深层的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的内涵, 促进他们学****数学的 热情,启迪创新意识.
此类课程的开设模式,按国内外我们所见教材形式,认为可大体分为三类 ^
(1)以计算方法(包括传统计算方法,优化问题,概率统计中的计算问题等)为主要 教学内容,配置大量的实际相关背景,使学生在学****新的知识同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而
教学手段的重要辅助成份包括建模, 上机,验证并分析结果等。但总的说, 仍以学****新知识
和方法为主,只是教学手段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教学与上机时数比约为 2:1.
(2)以建立数学模型为主线,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培养加强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 , 但所占比例不大,其教学过程仍以教师为主,
重点讲解经典数学模型建立的思想、 方法,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并转化
为数学问题(建模);上机并分析数据,验证结果并与实际问题相比较;修改模型(如有必 要);再重复上机,最后,如可能,应依据模型给出更深刻的结论性理论分析结果,教学与 上机时数比约为1:1 .
(3)以加深理解已学数学知识为主,通过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接触,增加学生应用 ,针对线性方程
(1)
AC]
其中
a A =
.c
式(1)给出了一个平面点到平面点的线性变换
(。%)即
b
d
f : (X1,y)T (X2,y2),那么,fn作用于
An 1x1
卜一
时,问(X1,y1)的轨迹是怎样的,或问点列
△ rxi] a2 rxi] a >2] An rxil
A , a i = a ,…,a ,…
Wl 如1 %-
其发展趋势如何?
讨论的主要方式是对 A的4个参数选择不同值,计算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并观察理 , 要求在指定方向将图形
拉长,而在另一方向将图形压缩, 以体会计算机动化生成过程中的基本数学原理, 更深入的
结论性内容在实验中亦有说明.
因涉及数学内容基本为已学知识, 而提出的应用背景又很直观, 本着留下更多时间给学
生的原则,课堂教学与上机时数比为 1: 2或1:3。
本教材的编写模式以方式(3)为主。
无论以何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