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急疹治疗方案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一、概述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ES)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RI)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其特点是在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即热退疹出),病情减轻,如无并发症可很快痊愈。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二、发病机制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主要病因,绝大多数ES由HHV-6B型感染引起,极少由A型感染引起。幼儿急疹及发热性疾病中,B型的感染多见,在免疫抑制病人,两型病人均可见。其他少见的病因有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三、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可见,但以冬春季为最多,发病人群6个月以上至2岁的婴幼儿为主,尤以1岁以下婴幼儿最多,无性别差异。国外学者对年龄为4-12各月的幼儿急疹进行统计80%以上为生后6个月发病,病儿、无皮疹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可获终身的免疫力,健康带毒者可能是原发感染的主要来源,可经唾液及血液传播,发病后人多可获终身免疫。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四、临床表现
1、前驱期:发热
潜伏期1-2周,平均10天。多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高热,体温39℃-40℃以上,高热初期可伴惊厥。患儿除了有食欲缺乏外,一般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但亦有少数患儿有恶心、呕吐、咳嗽、鼓膜炎症、口周肿胀及血尿,极少数出现嗜睡、惊厥等,咽部和扁桃体轻度充血和头颈部、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表现为高热与轻度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2、出疹期
发热3-5天后,热度突然下降,在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直径2-5毫米不等,压之褪色,很少融合。皮疹通常先发生于面颈部及躯干,以后渐渐蔓延到四肢近端。持续1-2天后皮疹消退,疹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没有脱屑和色素沉着。部分患儿早期腭垂可出现红斑,皮疹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3、其他症状
包括眼睑水肿、前囟隆起、流涕、腹泻、食欲减退等。部分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
4、并发症
高热惊厥
脑炎
其他少见: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急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五、检查
确定诊断主要依据使血清抗HHV-6和抗HHV-7抗体的检测,也可进行病毒分离或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DNA。
1、血常规检查
在发病的第1-2天,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发疹后则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最高可达90%以上。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2、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HHV-6、7型感染的确诊方法。 HHV-6、7型可在新鲜脐血单核细胞或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增殖。但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IL-2、地塞米松的等物质。感染细胞出现病变后还可继续生存7天,为感染细胞则在培养7天内死亡。由于病毒分离培养费时不适于早期诊断,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
3、病毒抗原的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适于早期诊断,但病毒血症维持时间短,很难做到及时采取标本。目前广泛采用免疫组方法检测细胞和组织内病毒抗原。抗原阳性结果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二十二点 二十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