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梁祝》听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梁祝》听后感.docx

上传人:rabbitco 2021/10/1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梁祝》听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梁祝》听后感
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写《梁祝》的听后感,网上也有许多关于这个作品的鉴赏,相信老师看过的围绕这首曲子写的文章不胜枚举。有同学劝我另选题材,我有犹豫过,但最终仍旧未改变决定。我憧憬爱情,所以我对《梁祝》有着特殊的热忱。 《梁祝》这首曲子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和陈刚于1959年写成并首演的,是小提琴协奏曲。随后人们根据需要将它改成了古筝协奏曲、古筝独奏曲或者二胡独奏曲等版本。 在众多的演绎版本中,我更偏爱古筝独奏版本的《梁祝》。二胡版本的《梁祝》,也许是因着演奏乐器本身制作材料的缘故,又也许是受到想到二胡就会联系到《二泉映月》的心理作用的影响,总是使我的情绪笼罩在无边无尽的哀怨、凄楚、悲凉的氛围当中。我觉得,《梁祝》虽然是悲剧,但这个故事以及演绎这个故事的曲子的本意与其说是在表达它的凄婉悲情,不如说是在表达人们对忠贞于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希冀和追求。而古筝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较二胡更加润滑、更加浑厚,听起来让我感觉更加悦耳、舒服,也更有感慨。因此,我认为以古筝弹奏《梁祝》更能表达其意。协奏版本的《梁祝》,通过独奏和乐队协同能够演绎更多的场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听起来是最有感觉的,但是我很多人都欣赏过,就不再重复协奏版本的分析,转而尝试对古筝独奏版本进行分析。 独奏版本存在某些缺陷,故事情节只能通过较为单调的高音低音、快板慢板方式来表达。
曲子伊始,演奏者利用古筝的低音缓慢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这里我联想到的是嫩绿的草丛和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鲜花在风中摇曳生姿,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紧凑的高音引出了祝英台的出场,虽然男扮女装,但仍旧难掩其楚楚动人的姿态。弦音出现一小段滑音,好似在表达祝英台和梁山伯邂逅的美妙情怀。随后音乐节奏放慢,浑厚的弦音娓娓道出梁祝二人草桥结拜的过程。继而主旋律不缓不急地奏出,时而伴随着轻快、调皮的高音,反映了梁祝同窗共读、同享喜忧的生活。活泼的音乐渐渐消退,随之而来是轻而慢的弦音,犹如十八相送英台欲语还休的压抑心情。接着音乐先是低沉阴暗,后则表现为高音和加快的节奏,刻画了英台被逼婚但不屈反抗的精神。紧接着的时而单音调断断续续、时而连音连绵,宛若楼台会中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随后音乐出现高音连续,偶尔伴随着单音调的出现,激昂果断,表现了英台哭灵并跳入坟内的情景。最后音乐一转,音调宛若两只从坟中飞出的蝴蝶,故事由此在美好的想象中结束。 此前,为了用心写好这篇文章,我听了很多遍《梁祝》——因为个人的乐感很差,不会打节拍,不会唱歌,也不太懂得欣赏。这也是我选这门课的原因。经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熏陶,在黄老师边放音乐边指点的教学方式下,我渐渐学会了根据曲子里跌宕起伏的调子去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用心去聆听去想象。对我来说,音乐是一门语言,它既可以表达想法,也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懂得鉴赏的人,必定要用心去听。
第二篇:梁祝听后感化蝶飞—对《梁祝》听后感 我们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但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音乐刚出现,给我的感觉是风和日丽,一片宁静,充满了鸟语花香的味道,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当中去,也真的仿佛亲眼见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的画面。 音乐中让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同窗三载,同乐同玩,把我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看见了他们一起玩的场景。 以及在一大串的音乐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紧接着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让我感受到了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悲痛,梁山伯的死去,祝英台向苍天控诉,更是将音乐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以富梦幻色彩的竖琴,再现了开始的音乐,化出蝶,优美的旋律好象诉说事情的圆满结局,又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优美音调似在说乌云已过,晴天到来,一片大好风光下已无哀怨情怀。让我看到了两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他们再也不用被封建所束缚。
梁祝——化蝶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填词 刘周 花谢花开无时尽,年年花间觅仙踪; 瑶池泪洒化蝶恨,天上人间侬伴君; 此生不与知音共,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许,楼台再会诉衷情; 可怜十八送别时,君岂知侬是女儿身,未解侬痴情; 楼台依依不忍分,君死何忍我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