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论语中的仁、孝、礼及其关系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礼是指周公制定的周礼,这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 统秩序和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 “礼崩乐坏”社会的出路。
“礼”的含义
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 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 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 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 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J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 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他曾感叹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乎哉?”(《阳货篇第1章》)当林放问礼之本时,他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 俭;丧,与其易也,宁戚J (《八僧篇第4章》)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 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 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 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篇笫1章》)。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J (《泰伯偏第2章》)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和抵制。季氏八僧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僧篇第1章》)“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 有反拈J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僧篇第22 章》)子贡欲去告朔之真羊,他讽刺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 僧篇第17章》)宰我欲去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阳货篇第21章》)。他 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篇第5章》)。因为“礼” 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乂是相通的。行为上 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 提,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正名 “出
贬斥。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 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从而在精神上与“仁”相通。“复礼”不 仅仅要恢复西周公的各项礼制的形式,更要复归到这种礼制得核心一一仁中,一 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则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孝”的含义
在孔子的众多有价值的儒家思想中,“孝”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统计, 《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8次,谈到“亲”没谈到“孝”但与“孝”密切相 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或出现“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如“父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孝是孔子儒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孝来说,《论语》上说孝悌是“仁之本”,是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怎样才 是做到了孝呢?孔子回答弟子的问题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孝就是要以礼事亲,落实在礼上;礼是仁的标准。另一方面,孔子乂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只是按照
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