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犬病病毒
理化特性:
易为脂溶剂(肥皂水等)、 75%乙醇 、碘伏 、紫外线灭活
对季胺类化合物敏感:新洁尔灭
对温度敏感,60℃ 30秒或100℃ 2秒即可被杀灭
易被巴氏消毒、紫外光、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灭活。
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子弹状外形(75nm×180nm)
*
2020/11/3
*
狂犬病毒的感染特点
狂犬病毒(RAB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性病毒,狂犬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
一旦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侵犯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并大量增生,则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和退行性病变,机体开始出现症状。
狂犬病毒在脑神经细胞中大量增生后,通过传出神经离心性地向外扩散到周围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组织中,从而引起广泛的非神经组织的感染。常累积于唾液腺,病毒大量增生而由唾液腺排除体外。
一般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后一周内死亡。
*
2020/11/3
*
狂犬病致病机理
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
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在神经系统中向心性移动
进入大脑细胞引起全脑炎
通过周围神经进入分泌腺体:
在唾液中分离到病毒
每小时移
动1毫米
2020/11/3
*
到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身体内,一般以严重的神经病学症状和死亡为特征。
临床首发症状通常是伤口部位神经性疼痛(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和神经节炎引起)。
麻痹型狂犬病的虚弱无力是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引起。
神经系统受损和功能紊乱
*
2020/11/3
*
狂犬病脑炎特点
狂犬病毒(RABV)首先从咬伤部位侵
入,在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
增殖,然后从横纹肌细胞侵入邻近的
神经末梢,最终必须进入中枢神经系
统(CNS) 才可能引起狂犬病的症状。
绝大多数狂犬病CNS病理学表现为急性脑脊髓炎,常常没有
显著的显微镜下改变,脑部可以轻度肿胀、脑膜和脑实质血
管轻度充血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这也是其他急性病毒性
脑炎常见的共同表现。
*
2020/11/3
*
临床症状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2020/11/3
*
狂犬病的传染源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易感
动物狂犬病以家养动物为主
犬是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其易感性中等,幼犬比成年犬更易感。潜伏期一般为2~7周。
猫对狂犬病高度易感,多半是从狂犬传播而来,为次要的动物宿主,但很少参与种内传播。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主要自然贮存宿主
蝙蝠
野生啮齿类的野鼠、松鼠、鼬鼠等;狼;狐狸
*
2020/11/3
*
带毒犬(犬狂犬病毒携带状态)
外表正常的犬咬伤人后,人发病身亡而犬却健在,为狂犬病毒携带状态
病毒分离:广西(%)
抗原/核酸检测:广东(%)、湖南(%)、贵州(%)
Fekadu报告的5只健康犬的唾液中从第一次分离出狂犬病毒后存活3~39个月
*
2020/11/3
*
狂犬病传播途径
理论上,狂犬病可以被任何一种哺乳类动物传播,但人类只能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接触开放的伤口或粘膜而感染。
犬
猫
老鼠?
不合格的疫苗、气溶胶传播、未认识到感染的供体的器官移植,也可以导致狂犬病。
角膜移植、肝移植
*
2020/11/3
*
狂犬病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暴露(一般指咬伤)之日到狂犬病脑炎症状出现之间的时间。
一旦暴露和感染发生,潜伏期即开始。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变化是其他病无法比拟的,可短至4日,长至几年。许多公共机构研究数字表明,面部咬伤后潜伏期大约5周,肢体咬伤8周。
短潜伏期常见于儿童的面部、头部和颈部严重或多部位咬伤
某些文献提及的长潜伏期(19年或更长),其可能是患者将新近不太明显的暴露史遗忘了;或者是病毒潜伏在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直至被另一种感染或某些紧张因素所激活。
动物试验表明,病毒在潜伏期中停留在暴露的部位,感染的鼠切除感染的肢体可以防止狂犬病发生。
*
20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