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3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3篇.docx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21/10/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3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国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心得体会范文3篇
。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骨干员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林州红旗渠走访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作为优秀共产党员,有幸跟随全国人大代表、羚锐制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熊维政,羚锐制药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吴希振等全程参加了这次难忘的红色之旅。 红旗渠,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XX省XX县区(原林县),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英雄的林州人民苦战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的长达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渠工程。XX县区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 林州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引漳入林是林州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XX省各级领导和XX省XX县区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XX县区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XX省XX县区石城镇侯壁断下,,渠底宽8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曾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民引以自豪的一项水利工程,被当做除长城之外的第二个伟大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坚韧不拔的林州人民因在太行山腰凿山开渠,引漳河之水灌溉农田,被夸为当代愚公;尤为可贵的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因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一直为我们党所坚持、传递和发扬。 6月16日早晨6点,我们从XX县区羚锐制药总部出发,当日中午到达江泽民、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餐过的林州林虑宾馆就餐。下午,在安阳日报社副总编辑、XX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旗渠精神研究专家郝建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林州红旗渠渠首工程,并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渠首工程时建有一座彩绘牌坊,门上的匾额是分水苑意为总渠分水的地方。红旗渠纪念馆就建在分水的渠首上。进入景点,只见一股湍急的水流从渠道中分两路滔滔而来。闸门外分为一干渠、二干渠两条支渠。水流到了闸门前,就分为两股,分别进入支渠。闸门可以调节大小,控制水量。红旗渠展览馆就建在闸门上。在红旗渠展览馆里,我们浏览了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林县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施引漳入林工程,以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毅然奔赴太行山,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凭着双手,苦干10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此,漳河水就乖乖地盘山绕岭,穿过大水沟渠灌溉网络,滋润着林州60万亩农田。展览馆里馆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文献和图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林县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坚定信念修建红旗渠的情景,再现了杨贵等林县县委领导班子带领林县人民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光辉历史。
红旗渠有多处人工景观,如我们所熟悉的红旗渠源、青年洞、南谷洞水库、桃花源渡桥等。但几乎每位到红旗渠的人都要到一个景点参观游览,那就是红旗渠的标志性建筑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青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