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pdf

上传人:酒酿小樱桃 2016/7/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06年12月第23卷第12期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InstituteofEducation 浅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黎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530004) 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它既继承了传统译论的合理的成分,又突破了其束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整个翻译界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发展思路。本文将着重论述功能学派的四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6)12—0124—03 作者简介:黎敏(1978一),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2O世纪6o年代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如奈达()以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Newmark)则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贝尔()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提出了翻译的心理模式。其中,奈达的“对等理论”最为突出,他关注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及翻译的信息交流功能,但忽视了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亦包括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导致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促成了20世纪7O年代西方翻译研究中译语文化的转向,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文本中心论,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德国的功能派便是其中一支,它摆脱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丰富了翻译的涵义。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到翻译行为,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功能派理论中对等原则的位置与语言学派大相径庭。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 而功能派只将其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除对等原则外,功能理论还有三***则、忠诚原则及其它在特定翻译情况下的特殊原则。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德国素有研究功能翻译理论的传统,莱思(KathafinaReiss)、弗米尔()、曼特瑞(JustaHohManttari)、诺德(ChristianeNord)为其代表人物,他们为功能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将论述他们关于功能翻译的主要学术理论。莱思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中, 提出了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认为理想的翻译是“目的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翻译并不要求对等。因此, 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标准。翻译批评家不再依赖原文特征的分析,而是根据翻译的环境来判断译文是否具有功能。莱思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还指出:每篇文章不仅只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