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发展.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发展.doc

上传人:511709291 2016/7/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发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秦汉冶铁业的发展秦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 有利于钢铁技术的进步。始皇陵侧出土的秦代大型铁铧长达三百毫米,重十余斤。近年来河北围场县等地也先后出土秦代铁权。从战国时已用“铁杖”,“铁殳”作兵器看, 《史记· 张良传》记载夯土使用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当非虚传。汉代冶铁业较秦有更大发展。西汉中期, 武帝刘彻和桑弘羊等实行盐铁官营, 全国设立了四十九处铁官, 人力物力相对集中, 推广先进技术。西汉三大手工业中, 冶铁业占着主导地位。《汉书· 贡禹传》说: 当时“攻山取铜铁, 一岁功十万人以上”。实际上包括民间开采以及《盐铁论》所说“家人合会”这类小规模经营方式在内, 参与冶炼铜铁的人数远不止此。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以盗铸论罪的数以十万计, 就是证明。在广大群众实践的基础上, 汉代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冶铁作坊。以河南为例, 解放以来, 经过普查、发掘和据文献所载, 可以确定有冶铁遗址的所在已有十八处, 所占面积达数万平方米至十余万平方米。其中, 如巩县铁生沟、南阳瓦房庄、郑州古荥镇均经大规模科学发掘。巩县铁生沟发现大量经破碎拣选的矿石和木炭、铁渣, 炼炉遗址十八座和藏铁坑、大铁块多件。南阳瓦房庄在三千平方米的发掘区域内,找到三个铸造区和一个炼钢锻造区,发现多个熔炉遗址,“人排”遗迹,大量铁范、泥范和各类铁器、耐火砖等。郑州古荥镇 1965 年、 1975 年两次发掘,发现两座大型炼铁高炉遗址, 大积铁多块, 其中最重者达二十多吨, 烘窑十余座和大量泥范、铁器、铁渣、鼓风管、矿石等。温县西招贤村冶铁遗址在一座烘范窑内出土三百多套完整的叠铸泥范。这些重大发现为研究汉代冶铁生产和冶铁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炼铁技术在炼铁技术方面,以古荥冶铁遗址为例,一号高炉炉缸呈椭圆形,面积达 平方米, 炉高约 5—6米, 炉容达到 50 立方米左右, 估计日产量有半吨到一吨, 在当时技术条件下, 这是相当可观的, 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椭圆形炉型反映了冶铁工匠增大炼炉产量的重大努力和对鼓风与炉径相互制约关系的深入认识。在古代鼓风器风量、风压较小的情况下,这是扩大炉容, 多加鼓风器, 使风能达到炉缸中心的一个途径。炉基南面的坑中重达二十余吨的大积铁, 证明高炉曾多次修筑、使用。对积铁、铁块和铁渣的分析和计算, 证实汉代已有意识在炉料中加入石灰石作熔剂,以降低炼渣的熔点,改善渣的流动性和炉况。汉代的生铁一般是高碳低硅的白口铁。由于炉温增高和熔铸技术的改进, 从西汉前期起, 就出现质量比白口铁为优的灰口铸铁,如河北满城刘胜墓所出车■就是用灰口铸铁造的。南阳瓦房庄出土的西汉东汉铁釜、浇口各一件则是高磷灰口铸铁。磷份增高, 使铁水流动性改善, 适用于薄壁大型容器的铸造, 即使在现代也还有这样使用的。汉代出现这种新的铸铁材料, 应是冶铁工匠有意地加入高磷铁矿或富磷熔剂的结果。特别重要的是, 在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出土的铁器组织中还发现了质量十分优良的球状石墨(铁生沟铁铲和瓦房庄铁), 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中的一类 A 级球状石墨相当。球墨铸铁是 1947 年才在英国研制成功的一种高强度铸铁材料,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在其研究过程中曾受到韧性铸铁中偶而出现的球状石墨的启发。而我国早在西汉后期已出现了球墨铸铁, 可说是冶铸史上的一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