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绪论 1. 广义文化: 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 文化现象: 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 文化事象: 在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 民族或地域) 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 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 在某一特定时期, 在一定的背景下,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 国别文化: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 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 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 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8. 通漕四渠: 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 、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9.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 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 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汉朝共用 200 余年的时间, 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 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治剧等。 12. 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要求统治者实行“我无为而民化”的治民之策, 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 易服色”, 要举行封禅大典, 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 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 在公元 134 年,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 罢黜黄老百家之言, 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3.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 308 年) ,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 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 年), 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 俘虏晋朝皇帝, 史称“永嘉之乱”。 14. 玄学:玄学是老庄思想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玄学, 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 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