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考最实用的古文古诗字词题分解
第一页,共44页。
二、关键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主旨 勾勒形象
烘托环境 抒发情感
常见的关键词
修饰词(大多是形容词,也有副词,量词)
画龙点睛词(大多是动词或是活用词)
叠词
拟声词
表颜色的词
第二页,共44页。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第三页,共44页。
1、体会下列各句中动词的妙处。
[分析]“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分析]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分析]一个“滴”字让人从“夜雨滴阶”的情景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个“暗”字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屋子显得一片昏暗,也渲染出人物心境的凄惶。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第四页,共44页。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第五页,共44页。
咏柳  
宋 ·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具体解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第六页,共44页。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写春日之景的写景小诗,经过一夜的春雨淋漓,雷声阵阵,终于迎来了早晨的晴朗;霁光浮瓦,碧色参差。这样的早晨,花草就更见娇嫩柔弱了。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诗人对客观景物不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将它赋予了人的情志,这两上字不仅写出了花的娇弱状态,也透露了它们的满腔愁怨,让人喜爱,让人怜惜。
课堂练习
第七页,共44页。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第八页,共44页。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及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步骤一) 。 (这些恬淡清新的图景,)(步骤二)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步骤三) 。
第九页,共44页。
二要关注修饰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