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板块构造说
bankuai gouzaoshuo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 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 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囊括 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 效的格架。
简史1912年,。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 H. 、R. ,随后F. 英国D. 。1965年加拿大 ,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 干刚性板块。1967至1968年期间,、、R. 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的基本原理。1968年, 美国B. 、. , 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目前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是麦肯齐和摩 根在1969年提出的。7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板块划分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具一 定刚性的岩石圈和下垫的略具塑性的软流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一小部分上地幔,厚度不 一,约在几十公里至200公里以上。软流圈大体相当于上地幔低速层,或电导率较高的高 导层低阻层,Q值介质品质因素,与地震波衰减程度成反比较低,表明其物质较热、较轻、 较软,具一定塑性。存在着可以缓慢蠕动的软流圈,是上覆岩石圈发生大规模运动的基本 前提。
分离型板块边界 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以 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随着两侧板块分离张开,软流圈地幔物 质沿脊轴上涌,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相继形成一系列正向、反向磁化相间排列的洋底岩石圈 条带见条带状磁异常。由于新生岩石圈较为薄弱,故下一次张裂通常仍发生在中脊轴部, 使新生岩石圈分裂为二,各有一半洋底条带添加于两侧板块的后缘。这种边界也称为增生 板块边界或建设型板块边界。洋底岩石圈沿分离型边界的增生作用通常两侧是对称的,致 使中脊地形也具有对称性。
汇聚型板块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鉴 于地球表面积基本不变,因而分离型边界岩石圈的增生必然为某些地方岩石圈的破坏所补 偿。岩石圈的破坏或压缩就发生在汇聚型边界。汇聚型边界有两种亚型,即俯冲边界和碰 撞边界。
② 碰撞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也称地缝合线。随着大洋板块俯冲殆尽,大规模俯 冲活动停息,两侧大陆相遇汇合而开始碰撞。在汇聚碰撞作用下,原大陆边缘和洋底的沉 积物遭受紧密褶皱和逆冲推覆,加之一系列地壳楔沿深部近水平的层间滑脱面多为岩石圈 内部低速带拆离开来,相互冲掩叠覆,导致地壳压缩增厚,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宏伟的褶 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便是始新世末期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主体碰撞的产物。明显的均衡 正异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