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三国演义》分回梗概(▲为重点)
丨一【“三国”简介】
1. “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 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陵政变中 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2. “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 孙权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 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 攻,刘禅出降。
3. “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 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 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 280 年为西晋
所灭。
【重要情节与主要人物】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千里走单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跃 马过檀溪—刘备;草船借箭—诸葛亮;群英会中计—蒋干;巧授连环计—庞统;温酒斩华雄—关羽;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辕门射戟—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三气周瑜—诸葛亮; 弃须割袍—曹操、马超;拔矢啖睛—夏侯惇;挂印封金—关羽;走马荐诸葛—徐庶;单骑救主—赵 云;舌战群儒—诸葛亮;败走麦城—关羽;义释曹操—关羽;义释严颜—张飞;七擒孟获—诸葛亮; 六出祁山—诸葛亮;煮酒论英雄—曹操、刘备;火烧新野—诸葛亮;智取瓦口隘—张飞;计夺天荡 山—黄忠;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骂死王朗—诸葛亮。
【三国成语与相关情节】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吴下阿蒙(吕蒙)、如鱼得水(刘备)、望梅 止渴(曹操)、乐不思蜀(刘禅)、路人皆知(司马昭)、才高八斗(曹植)、单骑救主(赵云)、 抗琴退敌(诸葛亮)、士别三日 (吕蒙 )、舌战群儒(诸葛亮) 、过关斩将(关羽) 、封金挂印(关 羽)、草船借箭(诸葛亮)、火烧连营(陆逊)、嫉贤妒能(周瑜)
【三国战将】
1. 刘备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2. 曹操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
3. 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三国演义】基本情节 (四大部分)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此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 历史波涛 和政治旋涡。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三国盛衰历史。
(一)从黄巾起义(群雄纷争)到曹操平定北方。( 1 至 33 回)主写曹。黄巾起义和董卓造反这两次 机会给了各路英雄豪杰起事的理由。平息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拼杀。
1 至第 14 回是整个故事的序幕和大背景。首先交代汉末朝纲松弛,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引 起群雄登场。董卓进入洛阳,专政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王允巧使连环计除掉董卓。随后,各 路军阀展开了混战。在这一部分里,《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主要人物纷纷出场,如曹操、刘备、关 羽、张飞、吕布、袁绍等。
15 至第 33 回主要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 故事的高潮是官渡之战, 这也是全扫极为重要的部分, 很多著 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段落中.如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曹操的奸雄形象进一步 得到了表现;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是全书最精彩的故事,它成功地塑造了 关羽的形象。
1. 魏、吴、蜀三家初起( 1— 2 回)。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引出各路英豪:其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 聚事。其二,曹、孙坚起事。
2. 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3— 9 回)。其一,董卓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何进引狼入室,招来董卓)。 其二,各路诸侯讨卓,卓火烧洛阳。其三,王司徒(王允)用连环计,借吕布(“三姓家奴”)之手除 卓。
3. 诸侯混战、曹平定北方( 10— 33 回)。其一,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破袁术、败袁绍、平定北 方。其二,孙坚死,孙策投奔袁术,借兵下江南统一江东,建立吴国。其三,刘备是流亡政治家。 事曹、投袁绍、奔刘辟、依刘表,四处奔波。
(二)赤壁之战。( 34—50 回)主写吴。这—部分的中心赤壁之战,也是全书的关键。刘备三顾茅庐, 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曹操挥师南下到了长江,孙权与刘备结盟,与曹操展开了赤壁大战。在这一 部分中,最精彩的是写出了孙吴政权内部主战和主和的矛盾,以及孙权、周瑜与刘备、诸葛亮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