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核舟记》导学案.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导学案.doc

上传人:bjy0415 2021/10/2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导学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资料先知】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自主学习】A级
一、 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