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
1、人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相区别,只是人出于上帝的特殊创造,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赐给人不朽的灵魂,才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宗教“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震撼了“上帝造人说”,开始把人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人道”的旗帜,反对神性和神道的统治。这样,使人从神秘的天国的云雾中回到了世俗人间,人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成为思想家不能回避的理论文化。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自然法学派从“自然状态”处罚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研究。霍布斯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人人相互残杀的战争状态,提出了“人对人是狼”这个臭名昭著的论断。洛克和卢梭把“自然状态”描写成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升平境况。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对人的本质研究达到了以往哲学的高峰。黑格尔从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种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认为“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他是把“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这对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是有利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至高本质是人自身”,他从人自身寻找人的本质,比起黑格尔来是一种进步,但是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人去考察,仅仅把人作为自然的人去考察;第二,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去考察人的本质,二十孤立地、抽象地去考察人的本质,陷入了抽象人性轮。
到了近代,各种学科分门别类的建立起来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从生物学角度,可以说人是会说话,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哲学家们说人是主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以外的一切都为人所认识、所改造、所利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甚至说“人对人是狼”。
中外思想家以及神话、宗教等,尽管对人是什么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局限性,毕竟不能科学地、确切地说明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对此作了科学的回答。
2、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讲的社会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等等,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政治关系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