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体育健康教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 太极拳课件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太极拳起源众说纷纭: 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戚继光的 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是杨露禅。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一、太极拳的起源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 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一、太极拳的起源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 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二、太极拳技术原理概述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太极拳练习姿势: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 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二、太极拳技术原理概述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二、太极拳技术原理概述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 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 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