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标点符号的来历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读起来很吃力, 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 句中语意未完, 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 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 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 12 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 1951 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 10 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 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 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 年4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标点符号使用误区细说同学们, 标点符号用法有讲究, 你可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哟。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鲁迅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在鲁迅所处的时代的出版界却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一书稿, 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 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一句话结束了, 应用句号。汉语中句末不用点号。那标点符号如何用呢?下面, 我给大家举错并改错,教大家如何用标点符号。一、顿号误用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易出现下列误用现象: 1、约(概)数间误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 95 年) 【点拨】这儿“三、四”是约(概)数,不应有顿号。 2、并列数字之间缺顿号: 这项任务由三四班共同完成。【点拨】由“共同”可知“三四”并非一个班,不能缺顿号。 3、集合词语间误用顿号: “高招”期间,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大专院、校的收费关。【点拨】“大专院校”是集合词语, 已约定俗成, 不能断开。另如,“工农兵”“生动感人”“中小学生”“公检法三家”等。 4、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点拨】“中学生、广西”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点拨】此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成分并列, 而是三个主谓句的并列, 应该用逗号。动宾短语并列时同此,如“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也错。 6、语气词后误用顿号: 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点拨】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 7、连词前面误用顿号: 参加这次龙舟赛的有永顺花船、辰溪红船、以及沅陵黄船。二、逗号误用 8、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 我校是……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点拨】此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教师队伍”都是动词“有”的宾语, 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