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护士入职考试面试笔试题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 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 18~ 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 22~ 24℃。 3、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 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 使人畏缩, 缺乏动力, 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4、适宜的病室湿度为 50---60% 。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 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 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 湿度过低时, 空气干燥, 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5、室内通风的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节室内温湿度, 增加患者舒适感, 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6、噪音是指凡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 患者感觉不愉快的声音均为噪音。 WHO 规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 35~ 45dB 内。 7、平车运送病人的注意事项:搬运患者时动作轻稳,协调一致, 车速适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搬运患者时,尽量让患者身体靠近搬运者,使重力线通过支撑面,保持平衡,又因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推车时,护士应站于患者头侧,便于观察病情,要注意患者面色、呼吸及脉搏的变化。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不适患者的头部应卧于大轮一端。搬运骨折患者时车上需垫木板,并固定好骨折部位。有输液及引流管,须保持通畅。推车进门时,应先将门打开,不可用车撞门,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或损坏建筑物。 8、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 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 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9、半坐卧位适用范围: 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 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10、端坐位适用范围: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11、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有:(1) 颅脑术后, 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 )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 )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 )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 )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12、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13、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14、(1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 减少组织的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2) 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4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15、何谓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WHO 提出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16、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17、清洁: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微生物。 18、消毒: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19、灭菌: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热力消毒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是指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 21、化学消毒灭菌方法的作用原理: 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22、无菌技术: 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23、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 未被污染的物品。 24、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 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又称非无菌区。 25、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包括:(1) 操作环境清洁、宽敞、人群流动少,在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和换床单;(2 )无菌操作前,操作者修剪指甲洗手, 衣帽穿戴好, 必要时穿戴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 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在无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