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科学
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的学科。
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全方位、整体健康护理
一、儿科学的范围
青春期结束
(约18-20岁)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服务对象:
出生至满14周岁
二、儿科学的研究范畴
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骨骼、囟门闭合、牙齿萌出、更换等、颈椎、胃、髋关节、呼吸道。
外观上,小儿与成人不同,头大、躯干长,下肢短。
解剖特点
不同年龄小儿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不相同。
呼吸、心率、血压、体液、消化功能、肾功能。
生理特点
小儿的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不成熟 。
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故生后6个月内患某些传染病的机会较少,但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IgG浓度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免疫特点
小儿期是心理行为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
患病的特点
疾病种类
儿童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而且不同年龄的小儿疾病谱也不完全相同。先天性、遗传性、感染性多,起病急,进展快、易反复
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变化、疾病种类及临床表现往往与年龄有关。链球菌感染、VitD缺乏
小儿患病时起病急,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方面倾向。
从正面而言,如诊治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往往迅速好转恢复。但从反面而言,小儿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生猝死。
预后特点
加强预防措施是使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重要环节。
计划免疫、疾病筛查、儿童保健工作、科学知识普、健康宣教
预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