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个案分析 (2).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个案分析 (2).doc

上传人:wzt520728 2021/10/28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个案分析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个案分析
一、研究对象
陆慈州是我所教的一名男生,记忆力、理解力都相比较弱,行为****惯极差,学********惯也不好。他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是个人卫生极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在检查作业时经常说没有带,忘在家里了,多次教育批评效果不大。
二、教育措施
1、我彻底改变过去的师生交往方式,注意与他的情感交流,接近他、帮助他。
2、鼓励他说真话、说实话,做错了事不给他压力。
3、讲撒谎的危害,诚实的光荣,帮助他理解。
4、从要求他完成少量作业到由他自己选择作业,利用“小步子”的原则,增强他完成作业的信心。
5、培养他自觉完成作业的意识,使他能体会到完成作业的快乐感和使命感。
6、观察记录他的表现,注意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
7、选他的一次作业,让他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写的。
8、经常和家长联系,共同促其成长。
三、实施的过程
1、教师的改变。一天,组长向我反映,陆慈州同学没交作业。他说他的作业本忘在家里了。根据他一贯的情形,显然在撒谎。放学时,我根据计划找陆慈州谈话。谈话中告诉他诚实是一种美德。我尽量做到和蔼可亲。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语式的语态,鼓励他说实话。在我耐心的教导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说,昨天作业没做。
2、作业的针对性。这次我表扬了他诚实肯和老师说心里话,按计划给他单独留了针对他学****弱点,难度很小的作业。他当即向我保证,作业一定完成。第二天,他的作业果然完成。以后天天出一些他能在几分钟内完成的作业。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表扬他鼓励他。除此之外,我还注意与他的感情,经常接近他,帮助他补****功课。
四、实施过程分析
陆慈州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作业没写完,作业没有写的原因是贪玩,嫌作业多、难,切时写不完,干脆不写。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从简化作业内容,使他觉得作业容易做,时间短,产生写作业的欲望。每次完成作业后,我热情地加以肯定,这样强化正面,削弱反面,达到了正强画化。
五、启发与体会
1、教师的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对一些不良型为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方法过于简单、生硬,问题非但不会解决,往往适得其反。要改变学生,教师应该先改变自己,教师身上的不良****惯应该改正。
2、教师应该注意和思考
教师学****科学理论,掌握科学方法,更新观念,改变行为,是做好转变学生不良行为****惯的工作保证。教师更应该下功夫去设计与学生交往,处理问题,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和****惯的教育方法、措施,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施。
六、辅导效果及下一步打算
陆慈州同学经过一年的说服教育,明显好转,作业基本上按质按量完成了,成绩有所好转。我将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等方式,使学生的身心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学****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 卫生****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 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 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惯。
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