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页 /总页数 6 页
辛弃疾的诗词《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词描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下面就和***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宋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赏析】
“木樨”为桂树学名,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词的上片回忆年少时于秋夜开怀痛饮,酒后赏桂的情景。“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那时,一轮明月皎洁团圆,岸边高达的桂树仿佛投影在月亮中。桂花的香气十分浓郁,就像刚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这两句写桂兼写月,“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水沉”,即沉香。表现出桂花香气之怡人。“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写桂花的色与香,星星点点的桂花就像妇女涂额的“宫黄”,可是它却芳香四溢,充盈整个人间。
第3页 /总页数 6 页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这两句收束全词,别出新意,言桂花是借着秋天的风露传播芳香,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这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桂花之香确实是值得赞美的,而对于“志在塞北江南”的辛弃疾、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的稼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曲桂花的赞歌。联系此词的背景可知,这首词约写于作者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这桂花之香是美好的愿望、理想、抱负的象征,作者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桂花,似隐寓他有“兼善天下”的宏愿。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主要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第4页 /总页数 6 页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