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与地坛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 1969 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 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 1983 年和 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地坛一角 1、宿命( ): 2、坍圮( ) : 3、玉砌雕栏( ) : 4、亘古不变( ) : 5、颓墙: 6、肆意( ) : 7、隽( ) 8、恪守( ) : 9、捋( ) : 10、熨帖:( ) sù 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 tā np ?倒塌,坍塌。 qì 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 gèn 整个古代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颓:坍塌,倒塌。 sì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 juàn,另同“俊”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kè 严格遵守。恪: 谨慎而恭敬。 luō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yù表示心里平静。检查预习另读“熨”(yùn ),如“熨斗”。文本解读(第一部分) 1、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 2、安谧、宁静的地坛给史铁生什么思考和启示? 3、地坛的什么特点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 其一、宁静的环境。人口密集、喧嚣的大都市,有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非常切合作者的心境,它为作者思考人生, 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其二,相怜相惜的感情。地坛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之态,荒园的破败, 让和“我”看到自己的身影,一颗痛苦的心找到了寄托,得到了安慰。为什么生? 该不该死? 一个人,出生了, 这就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不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提问: 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