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2015100266
分 类 号:G46 密 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对中小学学生管理的
借鉴研究
The Benchmarking Study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 management by Wang Yangming 's Theory of
Purifying Conscience
笔者:莫云
指导教师:李天鹰 教授
一级学科: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学校管理
学位类型:学术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8 年 5 月
II
摘 要
在“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下,我国的校园内各类欺凌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折射出我们的学校管理活动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忽视。所以本文在呼吁学校管理者
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同时,选取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不
仅关注学生内心,更关注学生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相互关系,希望能借助这一中国
的本土理论,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下的学生管理问题。
“良知”作为“致良知”学说的起点,是王阳明一切思考的原点,讨论了人
心的本来面貌,是一种源自孟子“性本善”理论的传统儒家观点。它所强调的人
心、人性是超越一切外在要求的至高标准的观点,有力地反驳了宋代朱熹及其信
徒的“天理”与“人欲”相分离、相矛盾的观点,肯定了人心与天理的可融合性,
从而肯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和价值,并为人们提出了一种内心应当存在的状态—
—“良知”。
“知行合一”是贯穿“致良知”学说的根本原则。“知”与“行”不应是两
件事,也不应是事务的两个阶段,而应是“合为一体”的状态,在个体进行认知
的过程中,应穿插着实践,通过实践去领悟所学,才能加深认知过程的效果并提
高认识的效率;在个体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贯穿着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实
践中的问题和结果进行思考,对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更新和提高,达到认知促进
实践、实践促进认知的效果。
“致良知”既是“致良知”学说的终点,也是“致良知”学说的旨归。在经
过明白内心所想、“知行合一”地贯彻内心志向之后,仍应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再更新、再提升,即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即是这样
一个关注人心、关注人性、促使人不断认清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也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有着
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的选题背景、概念、研究现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学生管理活动中借鉴“致良知”学说的意义。从有利于学生及学
生管理活动“安顿生命”、“尊重个体”、“发扬人性”和“回归本心”四个方
面论述了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借鉴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部分:“良知”的内涵和学生管理的借鉴做法。从孟子的“良知良能”
论出发,讨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
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如何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明确和建立管理者的
“良知”和学生的“良知”。
I
第四部分:“知行合一”的内容及学生管理活动中应如何坚持这一原则。讨
论了王阳明所认为的“知”与“行”的内容以及两者如何融合;并论述了学生管
理活动中的“知”和“行”的范畴,以及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和实际做法。
第五部分:“致良知”的最终目标和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论述了王阳明理
论中的“致良知”的产生和内涵,包括了彰显内心和剔除杂念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