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 塞 腰 鼓(第二课时)
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潘建萍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苏教国标本第十一册的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1. 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
2. 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三)过程方法目标:
1. 朗读理解,诵读品味,以悟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
2. 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 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
2. 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思路】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的语言也充满着浓郁的西北地域特色。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语感体验,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内容
,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2、学生谈感受。
3、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刘成章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散文《安塞腰鼓》,去细细的感受和体会。
二、精读课文。品读词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示自学要求:
: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美在什么地方?”
2.抓住重点句、词,写批注。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分别从场面、鼓声、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了安塞腰鼓的美。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儿?讨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场面美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