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和谐交通:都市交通发展新战略新任务——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套论文莱都市地震防救灾道路路网之需求与规划吴水威萧祯祥蒋益彰崔雅婷(新竹交通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学系,新竹) 摘要:交通系统在对应灾害发生的时序,是第一个开始运作的防救灾空间系统。本研究利用系统分析法、文献收集评析法依循交通紧急应变理论及六点理论基础(地震灾害抢救“黄金 72h”的重要性;生命无价、救援第一;预防二次灾害;成立交通紧急应变中心之必要性;预防重于治疗——防灾空间的设计与影响救灾因素;“安全都市”的建立),建立出道路路网需求与规划原则和整体交通系统紧急应变架构,研析所需的交通系统配合防救灾工作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对应之紧急应变管制方案与事前规划项目。并说明设立交通紧急应变中心之必要性,且针对相关案例分析,将理论结合实务,以配合与协助提高整体救灾应变体系之功能与时效。关键词:地震;防救灾;道路紧急应变 1前言由于地震灾害对交通系统功能产生全面性且短期内难以复原的破坏,致使造成交通阻断不通,救护车、救援机具、救援车辆、救难人员车辆与运送救灾物资车辆均严重受阻,不仅影响救灾效率,而且造成伤亡的增加。因此,在地震防救灾紧急应变体系内之交通系统紧急应变计划系为重要的一环。本研究以都市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考虑防救灾与紧急应变理论,透过功能需求分析与道路交通系统应变体系架构,研拟都市地区地震防救灾道路交通系统紧急应变计划纲要与内容,以作为具体研议地震防救灾道路交通路网需求与规划之依据。本研究系以都市地区为范围,而以地震防救灾之道路交通路网需求与规划为对象,并以灾前防范、灾前准备、灾害抢救应变及灾后复建四阶段中前三阶段(即防灾与救灾)之道路交通应变计划进行研究。 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方面可包括地震灾害、安全都市、紧急应变理论方法、整体紧急应变、交通紧急应变等,以提供本研究思考与系统构建之方向。地震灾害方面,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1)断层错动,(2)火山活动。(3)岩溶塌陷,(4)陨石撞击, (5)地函物质相变化;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及其他人为因素等。都市地震造成的灾害及所带来的大规模的破坏是非常具有毁灭性的。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基本上有:(1)地面震动l(2)断层;(3)火灾(在 1906年旧金山地震及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超过90%建筑物的损毁是由火灾引起);(4)地形变动(包含山崩和地滑现象);(5)土壤液化;(6)海啸(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造成侵袭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岸,造成一千多人死伤或失踪)。,在经济面上是不可行的,所以依专家之建议应先将交通防灾动线区分为下面三类[1]:(1)紧急道路,(2)救援输送道路,(3)避难辅助道路。另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一书中认为地震区都市的干道网至少应有三个出口,保证都市出入I:1到抗震救灾重点地区有两条主要路线的曲度系数(两点间实际交通距离和直接距离之比),在部分中断交通的情况下,曲度系数也不应超·685· 。而居住区和建筑区内的建筑物间距,除满足目照和防火标准外,宜符合常规。紧急应变理论方法方面,危机定义为“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带给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