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感悟哲理诗 哲理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7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悟哲理诗 哲理诗.docx

上传人:cby201601 2021/11/3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悟哲理诗 哲理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br/>感悟哲理诗
本文作者:孙柏泉
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 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 由唐诗的以意象
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本文不准备赘述,
只想就其中常见的几首, 谈一谈它们与我们的学****的某些关联, 希望
大家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一、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字元晦, 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 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
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
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 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
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
虽为观书有感, 乍看来却很难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 作者用的是比喻
的手法。 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 但是怎样才能让文
章称得上优美呢?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
其素材、观点、情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如
2 / 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br/>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 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 而且
面目可憎。所以,写起文章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同学,必定是热爱
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马马乎乎、大大咧咧的人,
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 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 抒
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这样的文章,又有谁
会喜欢呢!请关注生活吧, 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从生活汲
取养料,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
二、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也是复杂变化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看庐山,从远、
近、 高、 低等几个角度去观察, 结论就“各不同”; 那么, 为什么“不
识庐山真面目”呢?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跳不出“此山”的圈子,
就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貌,也就必然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了。
学****也是一样。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其角度、方法
往往不是唯一的。 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 用某一种方法而难以为继时,
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换个角度或方法,往往会受到奇效。所谓“穷
3 / 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br/>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文学领
域,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结论) ,也往往因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
“仁
不同, 正如 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所言: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者”可以见“仁”, “智者”亦可以见“智”, 岂可一概而论呢?最
后(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认识某一事物,分析某一问题,要能总揽
全貌,把握整体。如果在看问题时只就问题而论问题,攻其一点,不
及其余,你的理解很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比如我们常讲,对字、
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阅读文章首先是整体阅读,说
的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
失去了角度, 更无所谓高度, “旁观者”居于矛盾冲突之外, 更客观、
更冷静,更能把握全局。
在山中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