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刺猬的优雅》
——written by Muriel Barbery
——filmed by Mona Achache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追求永恒的人注定孤独
生命有很多绝望,但也有美的时刻,只不过在美的时刻,时间是不同于以前的。
——题记
作 品 评 价
《刺猬的优雅》是一本轰动了全法国的小说,也是从一上市就盘踞在亚马逊网站的畅销榜上。可以说,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世界畅销书。
这部小说试图从爱情、艺术、文化,到阶级、命运、死亡等方面来延续这一思考,但它未落入那种长篇巨制百科全书式的窠臼。芭贝里以小见大,选择一栋高档街区里的公寓楼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人的心理与活动,来呈现他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态度:表面粗鄙的门房勒妮在诸人背后经营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早慧的小女孩帕尼玛以随笔的方式来思考诸如生与死这样的存在问题;受东方文化熏陶的退休商人小津,真诚地善待着周围的一切。
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中一小两个文艺爱好者。在那所高级公寓里住的都是上层社会的人物,他们有着光鲜的外表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却过着虚伪、荒诞的生活。而真正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却是丑陋的门房米谢太太和十一岁的天才小女孩芭洛玛,她们各自躲在各自世界的角落里偷偷的享受着自己优雅的精神生活,对外界却带着刺一般的抗拒着。正是新搬进来的小津先生。用他的细腻和博学,发现了两人刻意隐瞒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人物命运
帕洛玛是个十三岁不到的小女孩。她聪明,生于富裕家庭,自认为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空虚。尽管只有十三岁,帕洛玛却懂得什么是犬儒主义,还撰写《世界运动日志》和《深刻思想》这种很有深度的随笔。她打算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自杀、纵火只是没来由的想法。对于出生在富裕之家的文艺女青年,苦闷和疯狂的想法是她们的慰藉品,是她们区别于芸芸众生的证据,是富裕生活的衍生品。十三岁的如是,再大一轮的亦如是。但小说的结尾,勒妮的死让小女孩认识到,她从未真正地遭遇过痛苦,她那十三岁自杀并烧了自己家的想法“只不过是无忧无虑生活的奢侈”。
——追寻逝去中的永恒,追寻人间之美。
帕洛玛
勒妮是个门房,丑陋贫穷,处于社会最底层。为了表现得像个门房,不被庞大的巴黎伤害,她每日装笨扮丑耍粗俗。而实际上,在思想的世界中,她是“康德的崇拜者”,如饥似渴地研究过胡塞尔关于现象学的著作,推理小说,思考美学问题,希望一辈子都在阅读、看电影和听音乐中度过。小说的结尾,门房勒妮为救一个酩酊的流浪汉而意外死亡。勒妮必须死。她至死也只能是庞大巴黎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门房。高雅的精神生活并不能让她真的赢得一个她渴望拥有的那种男人,让她在精神和现实世界里都获得幸福。死亡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悲剧性的事件,由它引发的这种追寻,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生命中最为优雅的姿态。
——死亡,一种生命中最为优雅的姿态
勒妮
经典语录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电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与芭洛玛。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
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坚不摧的堡垒,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从内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刺猬是一种伪装成懒洋洋样子的小动物,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我们从来都是局限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感知之中,却不能放眼看周遭的世界,而更严重的是,我们放弃认识他人,而认识的仅仅是我们自己,然而却无法再这些永恒的镜子上认清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点,意识到我们在别人眼里只看到了自己,我们是大漠中的孤影,也许我们可能会发疯吧。
好些人不能从思考中去了解是什么能让事物拥有内在的生命和气息,而是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讨论人和物,人就好像是机械的,而物就好像是没有灵魂的,然后凭借主观灵感去洗口雌黄一番。 如果生活的脚步不是那么快,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价值观的出入,人生会更有趣一些。 渐渐地我发现,周围的许多人不会思考,他们只是不断重复他人的观点来显示自己内心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