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间: 2012-05-09 10:07:18 |来源:工信部网站|发表评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交通大动脉,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中城市的基础性公共交通设施。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 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种机电装备。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是提升交通运输人流物流效率的保证,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有关决定, 进一步明确产业升级方向和转型重点,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1~2015 年。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显着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为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与保障。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0 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 出口交货值 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均增长率约为 %. 已建成一批具有的制造基地,生产能力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以主机企业为核心、以配套企业为骨干, 辐射全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现已拥有年新造大功率机车 2000 台, 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城轨车辆 800 0 辆,各型货车 60000 辆,大型养路机械 500 台套能力以及年大修机车 2000 台,动车组及各类轨道客车 5000 辆,各型货车 70000 辆的能力。 2. 研发能力显着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整体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大幅提升, 初步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重载和快捷货运列车、城轨车辆、大型养路机械、列车运行控制、行车调度指挥、计算机联锁、综合监控等产品制造技术。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 A 型车等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并稳定运行, 2010 年实现新产品产值 亿元,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35%. 动车组、城轨车辆、内燃机车、大型养路机械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 3. 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初步建立了国家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框架, 已建成以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10 家,国家创新型企业 5 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13家。 2010 年, 产业整体研发投入已接近产品销售收入的 4%、部分企业已超过 10%. 形成了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 覆盖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产品实现技术的研发创新体系。 4.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主要产品领域取得了突破, 基本满足了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 部分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研发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配套和国际化能力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显现, 制约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研发能力不强。虽然机车车辆等主机产品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关键系统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基础薄弱, 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难以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 还未完全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依赖, 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设计、仿真、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开发条件不足,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亟待加强。二是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轨道交通装备在设计、制造和认证等方面缺乏规范、统一和完善的适合于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特色的装备标准体系, 标准的适用性、配套性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产业配套能力薄弱。轨道交通装备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配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差距明显, 基础工业体系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支撑不足,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四是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目前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际营销网络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技术、研发、制造等能力不足, 制约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五是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随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