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核磁共振实验
第一页,共28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1945年,布洛赫(Block)和珀赛尔(Purcell) 。
分析技术,应用在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分析化学和地学等。
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医用磁共振成像仪
在磁场中的原子核,通过其核自旋能级,共振吸收了某种频率的电磁波。
一.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一) 什么是核磁共振 :
第二页,共28页
第三页,共28页
1H原子核的信号
第四页,共28页
共同点: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共振吸收不同点:电磁波的波段不同,得到物质的不同结构信息。
四种波谱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拉曼光谱
第五页,共28页
磁性核:原子核的总自旋I不为零,例如1H、13C、19F、31P等核;
1. 能产生共振的原子核:
(一) 什么是核磁共振 :
非磁性核:12C、16O、32S等核没有核磁共振。
第六页,共28页
E1
E2
2. 恒磁场B0的作用:
自旋I≠0的原子核,置于恒定外磁场B0中,产生能级分裂,相邻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E
其中γ为旋磁比.
第七页,共28页
(二). 核磁共振的共振条件 :
电磁波的能量恰等于两个相邻能级之差
h = E2-E1
E1
E2
1H的旋磁比γ= ×107 rad/s·T,
应用最多的是氢谱1H和碳谱13C。
第八页,共28页
(三). 弛豫过程
在电磁波作用后,磁性核由高能态无辐射地返回低能态的过程称为弛豫。
横向弛豫:又称为自旋—自旋弛豫。
横向弛豫时间用T2表示。
弛豫过程分为两种:即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纵向弛豫又称为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时间T1表示。
第九页,共28页
(四) 化学位移
分子中同一类核,由于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不同的官能团)而引起他们的共振频率略有不同。
产生原因:电子的磁屏蔽作用。
第十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