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宜春市经都学校章程.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宜春市经都学校章程.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2 2021/11/10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宜春市经都学校章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宜春市经都学校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单位名称是宜春市经都学校,英文名称为
Yingchun jingdu School 。
第二条 本单位住所是:宜春经济开发区春风路 3号。
第三条 本单位经费来源类型是全额拨款类, 申请登记时的
开办资金为人民币 万元。
第四条本单位举办单位是江西宜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
会。
第二章宗旨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 本单位的宗旨是_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
身发展奠基。
第六条本单位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 小学教育;
(二) 初中教育;
第三章组织机构第七条 本单位的决策机构是学校教师代表大会。
第八条 决策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修改章程;
(―)决定重大业务活动计划;
(三)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四) 审定年度收支预算及决算;
(五)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九条本单位行政负责人的产生方式为举办单位任命。
第十条拟任法定代表人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 取得
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资格。
第十一条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行使下列职权:
(一) 负责学校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推荐、考核和 监督工作;
(二) 支持和指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群团组 织开展工作;
(三) 完成宜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 其他工作;
第四章教育教学管理
第十二条 【教育教学管理架构】 学校建立健全年级组、教研
组、备课组等教育教学基层管理机制。
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统筹教师分工与管理、年 级教育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等。
教研组长负责组织、领导、组织学科组教师进行集体教学研究。 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按学校安排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活 动,贯彻落实教学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第十三条 【德育管理】 学校实行精细化的德育管理。
学校坚持全员德育原则,校长全面负责,教师人人参与,实行教 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育目标 体系,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 络,优化德育活动过程。
学校加强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扎实推进素 质教育。加强基础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通过强化中小学 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切实推进小公民道德建设;坚持开展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学校以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为抓手,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注重茶文化特色教育活动开展;以学生发 展为本,继续以茶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活动为载体, 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第十四条 【班级管理】 加强特色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充分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班主任要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民主 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群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努力营造班级育人环境,使班集体逐渐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 值观及公认的行为准则,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第十五条【社团管理】学校应体现通过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特长、 锻炼学生才能、培养公民意识、提升学生素质等宗旨。学生社团要 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深化,通 过社团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
第十六条 【课程管理】 学校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
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 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实施教育教学, 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功能, 尊重人的
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 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学校每年举办英语周、 科技周、运动会和艺术节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 技、艺术、文体培训,开展三小等创造发明活动。
第十七条【教学管理】 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为
单式教学。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学校使用全国通用的普
通话和规范字。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课程 计划设置课程。本校为杭州市小班化教学实验基地学校。
坚持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按各科教学规范和 学校其他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学活动。着重抓好教学设计和集体备课,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学生期末学****成绩评定,注重过程性 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不按考试成绩、学生名次作为衡量教师教 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加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