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汽车概论》第10章汽车技术发展史.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汽车概论》第10章汽车技术发展史.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8/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汽车概论》第10章汽车技术发展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汽车概论》第10章汽车技术发展史
第10章汽车技术发展史

汽车以其惊人的产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汽车技术也随着汽车的产量在不断的发展。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将围绕着节能、安全和低污染的汽车产品来进行研制与开发,积极消除因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103>.1 汽车技术发展的六个跨越式里程碑
梅赛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196>26年,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创立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是世界上老资格的汽车生产厂家之一,它的前身是奔驰汽车厂和戴姆勒汽车厂,主要生产高质量及高性能的汽车产品,如图10-1所示为其生产的奔驰280SE汽车。
图10-1 奔驰280SE
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1908年10月1日,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开始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第一辆福特汽车是亨利·福特设计的T型车,如图10-3所示。
1915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新型的T型车,此车是箱型车,能使乘坐者避免风吹、日晒、雨淋,如图10-4所示。
图10-3 1908年第一辆T型车
图10-4 1915年福特公司生产的T型车
雪铁龙创造了前轮驱动汽车
雪铁龙公司的创始人法国企业家安德烈·雪铁龙是继威廉·迈巴赫和亨利·福特之后的法国汽车史上的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标志的人物。
1934年3月24日,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即雪铁龙7A型前驱汽车在法国问世,它以独特的技术震动了整个汽车业。如图10-5所示为雪铁龙7A型汽车。
图10-5 雪铁龙7A型汽车
甲壳虫汽车的神话
1937年,大众公司的波尔舍设计了一种汽车,此车的外形模仿了既可以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飞甲壳虫,甲壳虫也成为该车的代名词。如图10-7所示为早期生产的甲壳虫汽车。
图10-7 早期的甲壳虫汽车
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
1959年的8月26日,英国汽车公司(由奥斯汀和莫里斯两家公司合并而成,以下简称BMC)的工程师亚力刻·艾西贡尼斯设计的奥斯汀·迷你微型轿车在英国问世,如图10-9所示。
奥斯汀· m, m,质量为630 kg,采用横置4缸发动机和前轮驱动形式。由于该车上还将发动机油底壳、变速器、主减速器与差速器制在一个箱体内,因此其前部非常紧凑,使得客舱在有限的汽车总长度中十分宽敞。
图10-9 奥斯汀·迷你微型轿车
风靡90年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多用途厢式车英文全称为multi-purpose vehicle,简称为MPV。MPV的概念来自美国,本意是微型乘用厢型车,强调其多功能性,是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于一身的车型。
以前汽车的后排座椅是固定不可调的,而MPV车内的每个座椅均可独立调节,从而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即可以是乘车形式,又可组合成为有小桌的小型会议室,如图10-11所示为由马自达公司生产的MPV。
图10-11 马自达MPV

汽车新技术
汽车工业的水平是评价一个的重要指标,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传统的技术已不能满足汽车发展的需要,汽车的性能也有待提高。
发动机新技术
-i系统
丰田轿车的发动机标有“VVT-i”字样,VVT的英文全称是variable valve timing,意思为可变气门正时;“i”是英文intake的首字母,意思为进气。VVT-i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
1)VVT-i系统的组成
VVT-i系统由传感器、ECU、凸轮轴液压控制阀及控制器等组成。
2)VVT-i系统的类型
VVT-i系统根据控制器的安装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片式VVT-i系统和螺旋槽式VVT-i系统两种。
3)VVT-i系统的工作原理
丰田VVT-i发动机的ECU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自动搜寻一个对应发动机转速、进气量、节气门位置及冷却水温度的最佳气门正时,并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通过各个传感器的信号来感知实际气门正时,然后再执行反馈控制,修正系统误差,达到最佳气门正时的位置,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功率与性能,以尽量减少燃油消耗量和尾气的排放量。

1)VTEC系统的组成
VTEC系统由发动机主计算机ECU控制,ECU接收发动机传感器(包括转速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及水温传感器等)的参数并进行处理,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电磁阀调节摇臂活塞液压系统,从而使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工况下由不同的凸轮控制,从而控制进气门的开度和时间。
2)i-VTEC系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