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农业改革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生态农业改革心得体会》由心得体会栏目精选整理而成,我汇集9篇优质心得体会范文,也整理了关于改革心得体会相关的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
生态农业改革心得体会
4月22日,听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座后,通过学习**年中央1号文件,我认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二是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是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要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强化基础支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全面铺开,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