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找回失踪了的阅读.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找回失踪了的阅读.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4/8/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找回失踪了的阅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找回失踪了的阅读
邳州市宿羊山重点高中曹庆渠
我国历来就有注重读书的好传统,这从许多古老民居的楹联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传家二字耕与读”都是把读书和耕田并列作为人生头等大事。古人为了读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废寝忘食”,而我们现在有了优裕的读书条件却不去利用,真是辜负了大好时光,阅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失踪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风气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现在欧美等国的中学生已渐渐走出了对电影、电视、网络的迷恋,走上了一条阅读回归的道路,他们不但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的著作,而且也对我国的《论语》《老子》《庄子》等颇感兴趣。而我们的中学生则恰恰相反,一味地追求所谓时尚,而把真正的时尚——读书抛却脑后了。要找回失踪了的阅读,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确立阅读的位置。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多走进作品,学生才能更多地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才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也就跳出了“井底”,沐浴于知识的阳光下。如此以来,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就增强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提高了,联想和想象能力也自然能够得以提升。相反,如果不积极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变得闭塞,反映就会迟钝,学习起来也就会感到枯燥呆板,毫无兴趣而言了。
中学生的阅读应该确立人文性的特质,数十年以来,语文界一直高举语文工具性这面大旗,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而人文性的特征基本上被抹杀了。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但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分数,不鼓励学生甚至于禁止学生的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重,由幼稚走向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光辉、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好作品,使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培养他们的正义感,使他们拥有爱心和温情。在他们的阅读中,可以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更好地树立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起坚实的人文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可见阅读位置的确立是多么重要,他们的阅读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它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能够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就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好的教育,养成的好的习惯,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阅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