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肠道传染疾病.ppt

格式:ppt   大小:1,788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肠道传染疾病.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1/14 文件大小:1.7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肠道传染疾病.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肠道传染疾病
第一页,共39页
纲要
肠道门诊设立的意义;
传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概论;
病毒性肝炎(种类、临床表现、诊断、疫苗的使用和乙肝两对半的解读);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和预防;
霍乱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和预防;
简介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二页,共39页
肠道门诊设立的意义
肠道门诊是我国每年5-11月为便于甲类传染性疾病——霍乱的监控而设立的专人接诊,专门的诊室,包括专门挂号, 收费,发药的窗口,也包括厕所。凡是这期间出现腹泻的病人都必须在指定的场所挂号,看病,付钱,取药,入厕;所有的病人都必须进行详细登记,并进行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的检测。
第三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1 传染病概念: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能流行的疾病。传染即是感染,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感染性疾病,但不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种类繁多约400余种。
2 传染病发病机理:病原体经传播途经进入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两个方面:(1)病原体的毒力,侵袭力,数量。(2)机体的免疫能力: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对机体组织直接诱导炎症,或引起变态反应使组织受伤,或病原体所产生的***引起机体功能紊乱而发病。
第四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3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方式:
(1)被清出。有二种形式起作用:自身的非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
(2)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免疫应答,没有或有轻微临床反应,只有免疫检查才发现。
(3)显性感染 ( 又称临床感染) 感染病原体后不仅引起免疫应答而且组织有病理性改变,出现临床症状。
(4)病原体携带 一般分显性感染前的潜伏期携带,显性感染后的的恢复期携带,隐性感染后的健康携带。
(5)潜伏期感染 病原体被机体居限化但不能被清除,其定居于体内,待机体免疫力下降后才发病。以上五种形式中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少见,但易识别。病原体携带是重要的传染源,而潜伏期感染因为没病原体排出故没有传染性。
第五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4 病原体归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一般以比较单一的形式排出体外,如从粪便,从飞沫,或经蚊虫叮咬,或输血而排出。但也有多途径排出体外的,(如脊髓质炎的病毒既从飞沫又可从粪便排出)。病原体排出人体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决定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 。
5 传染病的四大特征:
(1) 必须具有病原体
(2) 必须具有传染性
(3) 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4) 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第六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6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A 传染源:包括患者(急、慢性期)隐性感染及病原体携
带者,被感染的动物。
B 传播途径:
飞沫、尘埃,空气传播
水源,水源传播
食物,食物传播
接触, 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日常生活接触
血液、体液、血液制品, 血、体液传播
土壤传播
吸血节支动物传播
C 易感人群: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没有免疫能
力而容易发病的人群。
第七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7 传染病的预防:
A 控制传染源:
(1)对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办法》进行隔离,
(2)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预防性服药,
(3)对病源携带者采用教育、随访、调离岗位、治疗,
(4)对传染的动物实行消灭、治疗
第八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7 传染病的预防:
B 切断传播途径: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主动的预防措施,
(2)重要的措施是消毒,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包括病源地的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消毒的方法有:
(1)物理消毒:包括热力灭菌、电辐射消毒;
(2)化学消毒:破坏病源体蛋白质,使其死亡,达到消毒目的。
C 保护易感人群
(1)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做到饮食合理,有营养,适时运动,生活规律
(2)注射疫苗和免疫球球蛋白是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第九页,共39页
传染疾病的诊治预防的基本概论
8、传染病的种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