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温病大师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
导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行医40余载,学验俱丰,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魏文浩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姜良铎善用土茯苓疗顽疾,遂将其应用土茯苓的经验整理成篇,以飨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土茯苓属于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光叶菝葜的根茎,又名冷饭团、仙遗粮。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能解毒通络,走表达里,善搜毒外泄,解血毒、汞毒,利关节,通络道,为治疗杨梅毒疮之要药,亦能清热利湿,上泄皮肌湿毒,下渗膀胱湿热,且消下肢浮肿。土茯苓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姜良铎教授喜用其治疗临床各科疑难杂症,每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土茯苓的用药指征: ◎体内湿热毒邪征象 脘腹痞满,口黏口苦,恶心呕吐,周身黄疸;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坠感;小便不利,短赤频急灼痛,小便色黄,或混浊,或尿少浮肿,会阴坠胀;或妇人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少腹疼痛拒按;或骨节红肿疼痛,拘挛;恶性肿瘤等。 ◎体表征象 皮肤红肿,皮疹成片,水泡散在或簇生,瘙痒糜烂,溢脓水或黄水,局部泛发或延及全身,头身发热。 ◎舌脉征象 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土茯苓配防风白芷治乙肝 土茯苓甘缓淡渗,性平偏凉,清热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配防风辛温上行之性以升脾阳,祛脾胃之湿,伍白芷除湿解毒,化浊辟秽。三药相伍共奏化湿解毒,健脾益胃,护养肝脏之功。 李某,女,34岁,1998年3月21日初诊。患者于1983年患乙型病毒肝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但两对半仍为大三阳。 刻诊:近来神疲乏力,胃纳尚可,大便略干,夜寐不佳,苔薄白,脉细略弦。证属肝脾两虚,湿毒内恋。治宜健脾调肝,化湿解毒。处方: 柴胡10克,焦白术12克,云茯苓12克,炒当归10克,赤白芍各12克,土茯苓30克,防风12克,白芷10克,败酱草20克,炒麦芽30克。 上方加减共服6月余,HBeAg转阴,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诸症消失。 (3)土茯苓配制大黄仙鹤草治肠澼 《玉楸药解》指出: “土茯苓……最养脾胃,甚止泄利。燥土泄湿,壮骨强筋,止泄敛肠极有殊效。” 制大黄泻热通便以排毒,泻火消瘀以活血;仙鹤草收敛止血,涩中有行,兼有补虚强壮之效。三药相配,化湿以健脾,通腑以排毒,通中有补,补中无留邪之忧。 杨某,男,51岁,1996年11月7日初诊。主因腹泻血样夹带粘液便13年,加重一周。病初之时每日大便3~5次,近3年反复发作,有时每日9~20次。一周前因食油腻之物腹泻加重。曾经某市级医院多次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中西药物治疗罔效。 刻诊:腹泻日6~8次,大便量少,色赤有黏液,肛门坠胀,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腹痛绵绵,面色萎黄,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纳谷不思,舌质淡,苔中根部白厚腻,脉濡弱。证属脾肾阳虚,湿毒内蕴,治宜温补脾肾,化湿解毒,佐以止泻。处方: 土茯苓40克,制大黄5克,仙鹤草30克,制附片10克,马齿苋30克,党参20克,怀山药30克,炒莱菔子12克,三七粉3克。 上方服14剂后,腹泻大减,便血已少,食欲已增。继上方加减服一月余,大便每日1次,便已无血及黏液,后改用香砂养胃丸,以资巩固。 (4)土茯苓配“二草”治肺癌 土茯苓解湿毒,兼清血热,以利湿解毒见长;猫爪草味辛可散,化痰浊以消瘀结;白花蛇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