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文档名称:

碳酸盐储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学习教案.pptx

格式:pptx   大小:3,441KB   页数: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碳酸盐储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11/15 文件大小:3.3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碳酸盐储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学习教案.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会计学
1
碳酸盐储层储集层孔隙(kǒngxì)结构
第一页,共75页。
2
成因类型
空间大小mm)
特 征

亚类

溶蚀扩大
孔隙
大洞
>500
微小孔隙,溶蚀成大洞
裂缝
微细裂缝强烈溶蚀坍塌溶蚀成洞
盐类
小洞
2~500
易溶盐类溶解
坍塌
物理或化学作用的破碎坍塌溶蚀成洞

层间
大缝
>1
沉积作用形成,受沉积物及环境控制
古风化
物理风化作用的破碎,天水淋滤的破坏
溶沟
小缝
~1
无方向性,缝壁不平整
构造
应力控制,组系分明,平整延伸,切割力强
第2页/共75页
第二页,共75页。
3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国外分类(fēn lèi)方案
第3页/共75页
第三页,共75页。
4
.原生孔隙
原生孔隙可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晶间孔隙、壳体掩蔽(yǎnbì)孔隙和生物骨架孔隙五种。
(1)粒间孔隙:系指颗粒含量在岩石中占主要地位时(大于50一60 %),它可形成颗粒支撑,其空间未被灰泥或胶结物充填部分即为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 : 是由于生物死亡后,软体部分腐烂分解后所出现的空间。
(3)晶间孔隙 是碳酸盐晶体之间形成的孔隙。主要是重结晶作用所形成,因而孔隙都比较规则。
.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kǒngxì)类型
第4页/共75页
第四页,共75页。
5
(4)壳体掩蔽孔隙:是由于壳体或壳体碎片沉积后起了掩蔽作用,阻止了较小颗粒、胶结物及灰泥进人掩蔽空间,从而形成的孔隙。
(5)生物骨架孔隙:是由于生物造礁活动而形成的骨架空间。这种空间在没有或 局部充填的情况下,往往(wǎngwǎng)形成大量孔隙。
世界上生物礁大油田很多,油气主要储集在生物骨架孔隙之中。如美国二叠纪盆地的马蹄环礁油区克勒一富德油田产油礁岩厚约70米,最大油柱高 230米。地质储量 4亿吨,是一个大型的生物礁油田;估计其采收率可达51.7 %。
.原生孔隙
第5页/共75页
第五页,共75页。
6
组成(zǔ chénɡ)基质的晶粒或颗粒大小可按下述等级来描述:
晶粒及(或)颗粒大小 符号
大(粗) > L
中等 — M
细 — F
很细 — VF
极细 < XF
白云岩合量多少对孔隙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当白云岩含量高于50%甚至达到80%时,孔隙率是逐步(zhúbù)增高的。但白云岩含量高于80%以后,孔隙度往往反而减少,并通常形成非工业性的储集层。
.原生孔隙
第6页/共75页
第六页,共75页。
7
(rónɡ shí)孔隙
溶蚀孔隙有以下几种类型,粒间及晶间溶蚀孔隙、铸模孔隙、窗格(chuānɡ ɡé)孔隙、沟道、晶洞、洞穴和角砾孔隙。
(1)粒间及晶间溶蚀孔隙:是由于颗粒之间和晶间的胶结物或灰泥被溶解所形成的孔隙。它与晶洞区别之处在于颗粒和晶体本身受到溶蚀作用较少。
(2)铸模孔隙: 是地下水将颗粒组分部分或全部移去所形成的孔隙。这种选择性溶蚀是由于颗粒化学组分所决定。化石层、生物礁、鲕粒及球粒碳酸盐岩易于形成这种孔隙。
第7页/共75页
第七页,共75页。
8
(3)窗格孔隙: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岩石组构情况。孔隙一般多呈扁平状平行于岩石的纹层或层面分布。但有时亦呈球形、鸟眼状或不规则状,有时亦作垂向延伸。因而(yīn ér),一些分隔的窗格孔隙往往形成连通性很好的储集层,尤其在裂缝发育的层系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此外,这种选择性溶蚀作用主要是沿高孔隙带进行,因而(yīn ér)粗粒碳酸盐岩就具有形成窗格孔隙的良好条件。
(rónɡ shí)孔隙
第8页/共75页
第八页,共75页。
9
(4)沟道:由于地下水活动而形成的联通水道。大多沿层理分布,有时被后生沉淀物所充填或部分充填。它在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