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龙潭冲渡槽位于湖北省浠水县白莲河灌区西干渠上游处,桩号为 1+800 ,竣工年限在 1961 年~1962 年,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该渡槽出现严重的老化问题, 加之灌区面积增加和流量增大,该渡槽已远远不能担负输水灌溉的任务,根据白莲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成果(2003 年),要求重建白莲河渡槽。考虑到原渡槽所在渠道位于一较大的冲谷处,该段渠道在山洪期间常受洪水危胁。经灌区重新规划,将原山谷下的沿山渠道进行截弯取直,在截弯处新建新的龙潭冲渡槽,工程为 III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 3级。新建的渡槽采用矩形拱式渡槽,拱跨 87m ,共两跨,槽底宽为 ,侧墙高 ,设有间距为 ,高为 的拉杆,考虑到交通要求,还设有 1m 宽的人行板。本设计布置等跨的间距为 15m 的单排架共 12跨,与渐变段连接处采用浆砌石槽台。排架与地基的连接采用整体基础。槽身、排架、拱圈以及基础采用预制吊装形式。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渡槽是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区水工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除用于输送渠水外还可排洪和导流等之用。我国幅员辽阔,但水资源十分短缺,且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有一半的国土处于缺水或严重缺水状态。无论是资源性缺水还是工程性缺水,工程手段作为优化配置的方法之一,主要就是在水源处修建取水工程,然后通过输水工程把水送到不同的用户,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白莲河龙潭冲(拱式)渡槽设计引言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和东北的北水南调工程等等都是如此。渡槽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渠系建筑物。本次毕业设计为白莲河灌区龙潭冲输水渡槽的初步设计。目的在于培养我们了解并初步掌握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步骤,通过设计,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和巩固有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基础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锻炼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水利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提升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各种计算和绘制水利工程图的能力。 、国内外关于渡槽设计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世界上最早的渡槽诞生于中东和西亚地区。公元前 29 世纪前后, 埃及在尼罗河上建考赛施干砌石坝,坝高 15 m,坝长 450m, 是文献记载最早的坝,并建渠道和渡槽,向孟菲斯城供水。公元前 700 余年, 亚美尼亚已有渡槽。公元前 703 年, 亚述国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 下令建一条 483 km 长的渡槽引水到国都尼尼微。渡槽建在石墙上,跨越泽温的山谷。石墙宽 21m,高9m,共用了 200 多万块石头。渡槽下有 5 个小桥拱,让溪水流过。渡槽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 人们凿木为槽用以引水, 即为最古老的渡槽。据《水经· 渭水注》: 长安城故渠“上承泬水于章门西, 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 池在未央宫西。”“飞渠”即为渡槽, 建于西汉, 距今约 2000 年。或说公元前 246 年兴建的郑国渠“绝”诸水即利用了渡槽。这说明渡槽在中国已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渡槽有:古代陕西关中地区大型引泾灌区—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公元前 246 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 约十年后完工。它位于泾水和渭水的交会处, 干渠西起泾阳, 引泾水向东, 下游入洛水,全长 150 余km , 其间横穿了好几道天然河流, 可能使用了“渡槽”技术。郑原成为沃野良田, 粮食产量大增, 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造渡槽,目前国内已建的各类渡槽有很多。其中单槽过流量最大的为 1999 年新建的新疆乌伦古河渡槽, 设计流量 120 3m / s, 为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槽。单跨跨度最大的为广西玉林县万龙渡槽, 拱跨长 126 白莲河龙潭冲(拱式)渡槽设计引言 m。2002 年完成的广东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在旗岭、樟洋、金湖的 3座渡槽上采用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 U型薄壳槽身,为国内首创。根据目前我国渡槽的发展状况,渡槽在横断面上,以 U型和矩形槽应用较为广泛, 特别是随着施工方法的改进, 如采用预制吊装的渡槽, 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各种更轻、更强、更巧、更薄的结构, 即槽身趋向采用 U 型、半椭圆型、环型、抛物线形等薄壳结构或薄壁肋箱等。在支承型式上, 除梁式渡槽和拱式渡槽外, 又发展了一种拱梁组合式, 拱梁式渡槽是从 20世纪 90 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在折线拱和桁架梁渡槽的基础上,经过研究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渡槽结构形式。它具有结构轻巧, 受力状态良好, 外形美观,便于施工,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等特点。如湖南岳阳地区的凉清渡槽,槽身全长 75. 2m, 由一跨 50. 4m 的拱梁组合式结构与两端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