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
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以偶蹄动
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严重危害畜牧业
生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
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主要侵害偶蹄兽,
以牛最易感,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动物,
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FMDV 血清型众多,主要有七个血
清型(A、O、C、Asia I、SAT1、SAT2 和 SAT3),不同
血清型病毒之间交叉保护性差,引起我国牲畜场口蹄疫的
血清型主要有 O、AsiaⅠ、A 三个血清型。
FMDV 能使多种动物患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
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 50~100%,
幼畜死亡率较高,其他成年动物则较低。牲畜感染口蹄疫
后,会造成牲畜采食量下降,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容易继发其他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从而造成感染动
物的生产性能严重下降。从 2009 年起 AsiaⅠ口蹄疫就未在
我国牲畜中检测出,2016 年 AsiaⅠ口蹄疫退出我国强制免
疫计划。目前我国牲畜群主要流行 O、A 二个血清型,且毒
1
株多样,包括 A 型和 O 型口蹄疫的缅甸 98、泛亚株和印度
2001 株等。口蹄疫对规模牲畜场危害严重,且具有重要的
公共卫生意义。目前,我国每年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
财力采用强制免疫和净化扑杀的政策来控制和消灭该病,
但该病每年仍然时有发生,在很多地方成为地方流行性疫
病。随着我国规模养殖业的不断发展,FMD 传播的风险越
来越大,加之流行毒株血清型的不断改变,使得 FMD 控制
难度不断加大。
在生产实际中,大多数规模牲畜场虽有 FMD 生物安全
防控意识,但往往抓不住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在生
物安全管理、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
措施,在疫苗免疫方面存在免疫不到位、免疫方法不正确
或免疫程序不科学等各种问题,对日常监测缺乏正确的认
识,经常出现重防疫轻监测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
规模牲畜场在 FMD 防控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到位,抓不住关
键环节,不能有效防范 FMD 的发生,更缺乏 FMD 风险评
估的有效手段。规模牲畜场牲畜的料肉比和临床潜伏感染
动物及临床亚健康动物的比率较高,日常诊疗、预防用药
及无害化处理等费用也大大增加。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规
模牲畜场投入产出比和出栏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
近年来,风险评估在环境保护、环境危害因素与健康
和完全性关系、生态学、生物防治、食品、动植物检疫、
生物多样性研究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并
得到一些应用。在 WTO 规则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2
协议》(SpS 协议)中也涉及到风险评估内容,OIE 制定的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对兽医风险分析提供了指导原则,
但这些协议和法规只适用于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对规模养
殖场口蹄疫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尚未见风险评估分析的报道
和法规可用。
因此,规模养殖场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
强的 FMD 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以对规模牛场 FMD 的
防控实现科学选址布局、生物安全管理、环境控制、风险
评估和监测预警为一体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对有条件的
地区实施免疫无 FMD 区域化管理,从而为国家中长期规划
要求最终净化消灭口蹄疫疫病作出贡献。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任务来源
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年 4 月下发的《2020
年河南省地方标准立项指南》(豫市监〔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