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煤矿生产科掘进(开拓)技术管理制度
煤矿生产科掘进(开拓)技术管理制度
第138条、掘进工作面的支护,必须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工作面支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施工队组不得偷工减料、私自改变支护形式和数量。工作面更改支护,必须由煤矿生产科技术负责人、煤矿生产科科长、矿总工程师签字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139条、掘进机的出入井工作,必须制定专项措施,由机电科组织,安全、生产、运输、通风、调度和队技术员参加共同会审。
掘进机出入前,由矿调度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全、机电、运输、队主要领导参加(落实安全技术措施),指定掘进机出入井总负责人,安全、调度、机电、运输、通风、队派人跟班现场指挥。
第140条、开掘巷道遇断层、无炭柱、顶板破碎、淋水加大等特殊地质构造时,队组要立即汇报矿调度、地测科、煤矿生产科,煤矿生产科负责按地测科作出的剖面图及时完成坡度及支护设计,地测科按坡度设计给中、腰线,队组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专项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并严格按中、腰线施工。
第141条、开掘工作面在未进行永久支护之前,必须使用安全可靠的临时支护或金属前探梁,严禁空顶作业;机掘工作面实行短掘短支可取消临时支护,但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第142条、积极开展巷道矿压观测工作,推广使用先进的矿压观测装备,探索矿压观测的新途径,掘进工作面采用煤巷锚杆支护时,必须安设顶板离层仪和锚
杆测力计,安设距离和观测频度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矿要设专人或兼职人员进行矿压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存档备案工作,作为支护材料、支护参数选择的依据。
第143条、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采用锚杆支护时,锚杆必须紧跟工作面。架棚支护的上、下山及平巷炮掘工作面靠近掘进工作面10米内的支护都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使用支架联锁防倒装置,并在*前进行加固。*崩倒、崩坏的支护必须先行修复,之后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修复支架时必须先行修复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第144条、要认真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现场支护质量的管理,对锚杆孔布置、角度、锚固力、混凝土试块等要加强现场技术管理,锚杆的预紧力符合设计要求。
第145条、开拓巷道要积极推广中深孔光面*和全断面一次成巷技术,装备硬岩掘进机和岩石作业线,努力提高岩巷掘进机械化水平和单进水平。
第146条、开拓工作面采用锚喷形式支护时,必须先初喷,作为临时支护,再打锚杆,最后复喷。并积极研制喷射混凝土自动上料系统。采用人工上料喷射时,必须采用潮喷,并使用除尘机对上料口、余气口除尘。喷射前,必须冲洗岩帮,喷射后应采取养护措施。
第147条、开拓巷道采用耙斗机装岩时,为了避免放炮损坏机器和保证较高的装岩效率,耙斗装岩机距工作面以6m~25m为宜。耙斗机滞后工作面不超过25米,水沟滞后工作面不超过35米,耙斗机后10米外必须成巷。
第148条、煤巷掘进要积极采用锚杆支护技术,提高巷道支护质量,支护形式应根据围岩岩性、层理、节理以及巷道用途等情况在设计时进行合理选择,并在作业规程中做出明确规定。
第149条、队组在施工过程中顶板岩性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汇报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顶板支护。煤巷锚杆支护巷道施工过程中,每掘进50米,由施工队组负责向顶板方向打一个探眼,深度最少4米,由队主管技术员负责观测顶板岩性或岩层厚度变化等情况,并编制探眼柱状图,队长审核签字后,送煤矿生产科存档。若发现顶板岩性或岩层厚度与煤矿生产科提供的地测预报出入较大或巷道每掘进300米时,由地测组负责观测,并对顶板岩层资料进行修正。若顶板岩性发生变化、锚杆锚入稳定岩层不足500mm时,必须及时采取加强顶板支护措施并修改支护设计。
第150条、煤巷锚杆支护应加强锚固力检查,锚固力不低于设计值的90%,锚固力日常检查由施工队组负责,煤矿生产科负责组织不定期抽检,并将检查结果报送有关领导审批。
第151条、树脂药卷要按当班计划用量随入坑人员带入工作面,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以防树脂药卷破裂失效,工作面材料库、工具箱中禁止存放树脂药卷,其它支护材料必须在巷道内分类码放整齐,严禁乱扔乱放。
第152条、锚杆钻机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并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日常保养维护。
第153条、地测科每月的进尺报表必须有总工程师的签字后方可送劳资科作为结算依据,总工程师有权将不合格进尺扣除。
第154条、掘进工作面必须加强巷道贯通的安全技术管理,巷道贯通要在早班进行,同时要把好七关:防止透水;防止有害气体超限;防止通风系统混乱;防止放炮着火;防止崩坏设备;防止贯通伤人;防止冒顶。巷道贯通时,必须保证贯通点两侧巷道支护完好和正常通风,要有科(队)领导现场指挥,贯通后要立即调整通风系统,防止瓦斯积聚。
第155条、掘进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