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文档名称:

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pdf

格式:pdf   大小:9,157KB   页数:8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pdf

上传人:iris028 2021/11/17 文件大小:8.9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云南省永平县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摘 要
云南省永平县铜钴矿床主要是以铜矿为主,伴生钴等多金属铜矿床,区域上
处于兰坪盆地南段西边缘,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属于澜沧江铜(多金属)成矿带
上的一个中小型矿床,是一个热液型铜矿床。
根据早期的野外构造调研工作,并结合相关资料,确定海西期—喜马拉雅早
期形成了该区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格架:西边以昌—孟混杂岩带开始,向东
依次为中央推覆构造带:崇山岩群和三叠纪花岗岩,变质作用非常强烈;澜沧江
断裂带:是区域主导构造;山前推覆构造带:主要为无量山岩群,具有较弱的变
质作用,且从西往东变质作用逐渐减弱;蕨坝山—阿扎古断裂:一般逆冲断裂,
底部可能与澜沧江断裂向联通;前陆冲断构造带: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包括老
君山断裂、阿郎断裂和耈河—诗礼断裂,组成叠瓦扇构造,形成规模不一的断夹
块,褶皱不发育;前缘盆地滑脱变形带:土皮太宽缓向斜与黑惠江紧闭褶皱共同
组成隔档式褶皱,断裂相对来说不发育,主要有岔河和老珠街逆冲断裂。
在野外矿床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室内分析与前人研究成果得出:水泄铜钴
矿床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主要呈脉状和似层状产出,矿石以***黝铜矿为主。同
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具有多源性特
点,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并受到大气降水或地层水的混合和地下含矿热液。包裹
体成分主要为 CO2 和 H2O,成矿温度为 141°—253°,属于中低温成矿。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以早期 NW、NNW 向逆冲断裂为
主构造线,该向断裂规模有大有小,断裂面多倾向南西或者正西向,极少数倾向
北东,断面倾角都很陡,部分甚至直立;断裂带多表现为强烈的劈理密集带,使
地层陡倾或直立,并发育强烈的破碎带,断裂沿线伴随有蚀变、矿化现象,这些
都说明了矿区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作用。该时期的褶皱主要都为断裂褶皱,F4、
F5 断裂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后期矿区又发育 NE、NEE 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
该向断裂规模并不大,往往将 NW、NNW 向断裂左行错移,错移距离约 100—
200m,部分断裂面可见有锯齿状构造,反映拉张性质,推测拉张距离约 2—3m,
拉张带为破碎带;f1 断裂并还伴随有地层的抬升与下降;表明了该时期矿区受到
了平移拉张作用;该时期发育有 NE、NEE 向的小型叠加褶皱。
水泄铜钴矿构造控矿特征:澜沧江断裂和耈河—诗礼断裂为导矿构造;NW、
NNW 向一般断裂(F4、F5、F9、F10),NE、NEE 和近 EW 向走滑拉张断裂为
布矿构造;NW、NNW 向构造和 NE、NEE 和近 EW 向构造为重要的容矿构造。
I
T3m 和 T3sh 为重要的容矿地层。
对阿林矿段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体现出元素异常带(区)与 NW、NNW 向
断裂破碎带和层间裂隙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了 NW、NNW 向断裂等构
造在控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得知,该区的构造成矿模式为:海西末期形成的澜沧
江断裂带为深断裂,联通了地壳深部的深层热卤水或岩浆热液,并形成了早期的
澜沧江成矿带,为本区提供了矿源层;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阶段的造山运动和
挤离走滑运动形成了该区的主要布矿构造和容矿构造,以及耈河—诗礼断裂导矿
构造;在构造热动力和高热流影响下,萃取、活化了矿源层成矿物质,在构造驱
动力作用下,深部岩浆热液及地下热卤水沿导矿构造上移,再沿布矿构造填充在
断裂破碎带等容矿构造内,并形成相应的矿体。
总结了水泄铜钴矿床成矿特征,归纳了该矿床找矿模型,并运用在水泄成矿
带南段耈街区找矿预测方面,再结合 1:5 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带与断裂带
完全吻合的特征,圈定了 3 个找矿靶区:利东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