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典签与典签制度.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典签与典签制度.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11/18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典签与典签制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典签与典签制度
【摘 要】 典签制度是南朝实行的一项重要而又特殊的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南朝政局影响较大。典签在体制上是属于府州首长的僚佐,地位不高,但在典签制度盛行的宋齐两代,典签充当了皇帝的耳目,成为中央政府监察地方的重要工具,其权势之重一度达到“此时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特殊局面。
【关键词】 典签 典签制度
典签,官吏名。晋代已有,为州府佐史,掌文书及府州部内设事签署事。本为五品吏,南朝初改为士职。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少皇子出任方镇,君主遣亲近左右任王公府、军府典签,悉委以政务,并兼伺察府主事,常还都向君主密疏启奏,于是职权日重,藩王、刺史之言行举止往往受其限制。时人号为“主帅”、“签帅”、“典签帅”。齐明帝诛杀诸王,多假以其手以行。梁以后,其权渐衰,然仍兼伺察事。[1]由此可观,对典签的解释为府州的小官,地位卑微,是晋代已经存在的,在宋齐两代由于政治需要,使得典签一职权势变重。本文就典签一职的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原因、典签的职责与选任几个方面对典签与典签制度进行阐述,以便更好的了解典签与典签制度。
一、典签的渊源根据
《南史》卷七十七《吕文显传》中关于典签的有这样一段话:“故事,府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后云谨签,日月下又云某官某签,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本五品吏,宋初改为七职。宋氏晚运,多以幼少皇子为方镇,时主皆以亲近左右领典签,典签之权稍重。大明、泰始,长王临藩,素族出镇,莫不皆出内教命,刺史不得专其任也。宗悫为豫州,吴喜公为典签。悫刑政所施,喜公每多违执。悫大怒曰:‘宗悫年将六十,为国竭命,政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临!’喜公稽颡流血乃止。自此之后,权寄弥隆,典签递互还都,一岁数反,时主辄与间言,访以方事。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莫不折节推奉,恒虑不及。于是威行州郡,权重蕃君。刘道济、柯孟孙等奸慝发露,虽即显戮,而权任之重不异。明帝辅政,深知之,始制诸州急事宜密有所论,不得遣典签还都,而典签之任轻矣。”[2]这一段话,直接把典签原来是何官职,地位如何及其发展过程叙述得详细周到,也是目前所知道关于典签最权威的古书,也是本文论述的最
重要的根据。
二、典签的形成发展过程
大体来说,南朝典签制度始于宋,盛于齐,衰亡于梁,前后约经六七十年之久。[3]具体的分,典签的形成可以分为萌芽、前期、后期、衰败四个阶段。
(一)萌芽
严耕望先生认为府州僚佐双轨制形成及定型在东晋,故府州设置典签也应该始于东晋。其著作《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下册中是这样论述的:“汉世无论郡县长官或州部刺史,其僚佐仅有一个系统。……汉末三国时代,以地方不宁,刺史郡守有加将军领兵者,或置长史、司马。魏及西晋,中央又遣员参其军事,然尚未成定制,更不见自成一系统。东晋以降,军府始渐形成。其时,除单车 刺史仅置州吏如汉制外,凡刺史加将军着皆得开府置佐,其组织且有定型。于是承汉以来之州吏(别驾治中诸曹从事)并列,各为一系统,移为府吏与州吏。”[4]由此可见,州府设置典签是和府州僚佐双轨制形成是一致的。
(二)前期、后期
严耕望先生认为,典签制的形成是在宋中叶之后。后期的典签任自君王,典签之职虽或仍旧,而意在伺察,以扰刺史之权,非复主薄可比,更非专掌签事。
1、前期
“故事,府州群部内论事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