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45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知识改变命运 2021/11/20 文件大小:1.4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1 / 14

平面的教课方案
一、教材剖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的 平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
观点及三个公义。平面的基天性质固然在高考取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但
是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此后论证推理的逻辑依照。这节内容是学
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点的拓展,帮助学生观点逐渐从平面转向空间。所以,掌握
平面的三条基天性质至关重要。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纳研究式讲堂教课模式,即在教课过程中,在教师的启示指引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问题串为导向设计教课情境,以“平面及
其基本定理”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供给充足自由表达、怀疑、研究、议论问
题的时机,让学生经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试试活动,在知识的
形成、发展过程中睁开思想,逐渐培育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创建性思想的能力。
三、 教课目的
依据本节课的教课内容、特色及教课纲领对学生的要求,联合学生现有的知
识水平易理解水平,确立本节课的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的观点、画法、表示方法;
(2)经过联想、察看图形,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平面;
(3)正确的理解并表述平面的三个基天性质、正确运用平面的基天性质进
行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
【能力目标】
(1)经过实例和多媒体直观教课,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经过对生活中平面实例及其性质的举例、剖析、解说过程,培育学生
逻辑思想能力。
【感情目标】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加强学****的踊跃性,提升学生的学****兴趣。
四、教课的要点难点
要点 :1、平面的观点及表示方法。
2、平面的基天性质,注意其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 :平面基天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几何观点课。所以, 1 、教法上应注意:
(1)经过学生熟****的实质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观点学****创建情境,拉近数
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换了学生主动参加的踊跃性;
(2)在鼓舞学生主体参加的同时,不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详细表此刻设


2 / 14

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楚地思想、谨慎的推理,并
成功地达成书面表达;
(3)采纳直尺、三角板直观地表示平面的基天性质,以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等教课手段,是学生更简单地理解教课内容。
2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怀疑、试试、归纳、总结、运用,培育学生研究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示思想, 来达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想的一个飞腾。
六、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1:沉静的湖面,广阔的草原,这些画面会给你留下如何的印象呢?
问题 2: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能够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
1)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平面的例子:如黑板面、桌面、墙面等。
2)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一些平面的图片: “海平面”、“湖面”等。
(设计企图:创建两个与平时生活相联系的简单问题,在轻松、和睦的
教课气氛中,引出平面的观点,使学生感觉很简单、很风趣,想听课。 )
(二)问题线索,研究研究
平面的观点(要点 1)
以上问题给了我们“平面”的直观形象,平面拥有“ 平”、“无穷延展 ”“无厚
薄”的特色.
练****1、判断以下各题的说法正确与否 .
1、一个平面长 4 米,宽 2 米; ( )
2、平面上一条直线能够把这个平面分红两部分 ( )
3、10 个平面叠在一同要比一个平面厚 ( )
4、菱形的面积是 4 cm 2; ( )
5、一个平面能够把空间分红两部分 . ( )
平面的画法和表示
问题 ,如何画直线? .我们可否依据直线的画法,想出平面的画法
来?
(设计企图:从已学的直线画法下手,简单易懂,增添学生学****的信心和兴趣 ,
将平面和直线进行类比,使学生理解,只需画出平面的一部分 , 加以想象——四
周无穷扩展即可表示平面)
问题 2 哪位同学来画一下?
(设计企图:让学生自己着手吧,感悟平面的画法,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和创建
精神,能够画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及随意关闭图形。 )
师总结: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用多媒体展现)
(设计企图:在学生着手以后再给出一般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易于接受、 掌握。)
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地点关系(难点 1)
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