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诗筏(贺贻孙)-word资料(精).doc

格式:doc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筏(贺贻孙)-word资料(精).doc

上传人:3188035052 2016/7/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筏(贺贻孙)-word资料(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筏清· 贺贻孙诗亦有英分雄分之别。英分常轻,轻者不在骨而在腕,腕轻故宕,宕故逸,逸故灵,灵故变, 变故化, 至於化而英之分始全, 太白是也。雄分常重, 重者不在肉而在骨, 骨重故沉, 沉故浑, 浑故老, 老故变, 变故化, 至於化而雄之分始全, 少陵是也。若夫骨轻则佻, 肉重则板,轻与重不能至於变化,总是英雄之分未全耳。诗以蕴藉为主, 不得已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光生, 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李、杜诗,韩、苏文, 但诵一二首, 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 方觉其妙。诵及全集,愈多愈妙。反覆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後代名家诗文,偶取数首诵之,非不赏心惬目,及诵全集, 则渐令人厌,又使人不欲再诵。此则古今人厚薄之别也。诗文之厚, 得之内养, 非可袭而取也。博综者谓之富, 不谓之厚。缛者谓之肥, 不谓之厚。粗亻塞者谓之蛮,不谓之厚。“厚”之一言, 可蔽《风》、《雅》。《古十九首》, 人知其澹, 不知其厚。所谓厚者, 以其神厚也, 气厚也, 味厚也。即如李太白诗歌, 其神气与味皆厚, 不独少陵也。他人学少陵者, 形状庞然, 自谓厚矣, 及细测之, 其神浮, 其气嚣, 其味短。画孟贲之目, 大而无威; 塑项籍之貌,猛而无气,安在其能厚哉! 《庄子》云:“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所谓“无厚”者, 金之至精, 炼之至熟, 刃之至神, 而厚之至变至化者也。夫惟能厚, 斯能无厚。古今诗文能厚者有之, 能无厚者未易觏也。无厚之厚, 文惟孟、庄, 诗惟苏、李、《十九首》与渊明。後来太白之诗, 子瞻之文,庶几近之。虽然,无厚与薄,毫千里,不可不辨。诗文有神,方可行远。神者,吾身之生气也。老杜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吾身之神, 与神相通, 吾神既来, 如有神助, 岂必湘灵鼓瑟, 乃为神助乎?老杜之诗, 所以传者,其神传也。田横谓汉使者云: “斩吾头,驰四十里,吾神尚未变也。”後人摹杜,如印板水纸,全无生气,老杜之神已变,安能久存! 神者, 灵变惝恍, 妙万物而为言。读破万卷而胸无一字, 则神来矣, 一落滓秽, 神已索然。段落无迹,离合无端,单复无缝,此屈、宋之神也,惟《古诗十九首》仿佛有之。古今必传之诗, 虽极平常, 必有一段精光闪铄, 使人不敢以平常目之, 及其奇怪, 则亦了不异人意耳。乃知“奇”、“平”二字,分拆不得。清空一气,搅之不碎,挥之不开,此化境也。然须厚养气始得,非浅薄者所能侥幸。诗文以不断不续为至,然须於似断似续处求之。杜诗韩文,其生处即其熟处,盖其熟境,皆从生处得力。百物由生得熟,累丸斫垩,以生为熟,久之自能通神。若舍难趋易,先走熟境,不移时而***矣! 诗之近自然者,入想必须痛切;近沈深者,出手又似自然。不为酬应而作则神清,不为谄渎而作则品贵,不为迫胁而作则气沈。陶元亮诗谈而不厌。何以不厌?厚为之也。诗固有浓而薄,淡而厚者矣。美人姿态在嫩,诗家姿态在老。写生家每从冷处传神, 所谓“颊上加三毛”也。然须从面目颧颊上先着精彩, 然后三毛可加。近见诗家正意寥寥,专事语,譬如人无面目颧颊,但见三毛,不知果为何物! 古人诗文所以胜我者,不过能言吾意之所欲言耳,吾所矜为创获者,古人皆已先言之。以吾之意,出古人手,较吾言倍为亲切。试取古人意,出吾手,格格不甚畅快,始见吾短。诗有眼, 犹弈有眼也。诗思玲珑, 则诗眼活; 弈手玲珑, 则弈眼活。所谓眼者, 指诗弈玲珑处言之也。学诗者但当於古人玲珑中得眼, 不必於古人眼中寻玲珑。令人论诗, 但穿凿一二字, 指为古人诗眼。此乃死眼, 非活眼也。凿中央之窍则混沌死, 凿字句之眼则诗歌死。五言古以不尽为妙, 七言古则不嫌於尽。若夫尽而不尽, 非天下之至神, 孰能与於斯? 唐人五言律之妙, 或有近於五言古者, 然欲增二字作七言律则不可。七言律之奇, 或有近於七言古者,然欲减二字作五言律则不能。其近古者,神与气也。作诗文者,以气以神, 一涉增减,神与气索然矣。七言绝所以难於七言律者, 以四句中起承转结如八句, 而一气浑成又如一句耳。若只作四句诗, 易耳易耳。五言绝尤难於七言绝, 盖字句愈心, 则巧力愈有所不及, 此千里马所以难於盘蚁封也。极用意人诗文得意处,每从不经意处得之。极不经意人诗文得意处,每从用意处得之。学古人诗,不可学其粗俗,非不可学,不能学也。非极细人不能粗,非极雅人不能俗。古诗之妙, 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 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转而句不转, 或句转而意不转;或气换而句不换,或句换而气不换。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则几於化。储、王、孟、刘、柳、韦五言古诗, 淡隽处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