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乘加、乘减应用问题小学二年级第三册数学教学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90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乘加、乘减应用问题小学二年级第三册数学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1542605778 2021/11/22 文件大小:9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乘加、乘减应用问题小学二年级第三册数学教学案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乘加、乘减应用问题
小学二年级第三册数学教学案例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找准了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与此同时,注意创设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福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找准了“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会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练习时,又出示了一些与图形有关的题目,渗透移多补少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以后学均数做好了铺垫。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学时可采用解题,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因此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究、集体交流、动手操作、合作研究。
教学手段主要有实物演示及电脑课件等。

(1)课件(自制)
(2)每名同学印有小花的小卡片10张。
(3)福娃画一张,印有小花的卡片25张。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2.引导学生关注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问题框架
主要问题构成
货箱问题
课堂练习
福娃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一共有多少朵小花
教学流程示意图
利用福娃图复习旧识,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开始
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
小结,布置作业,结束
解决有多少货箱的问题,体会所学所学知识的价值。
解决有多少货箱的问题,体会所学所学知识的价值。
小结,布置作业,结束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五个亲密的好伙伴?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对了!他们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让我们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我手里有一些气球,依次发给了可爱的福娃们。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些福娃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
师:这里只有四个福娃,淘气的“妮妮”哪去了?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喊:“妮妮、妮妮快出来!”
师:我也发给它3个气球。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些福娃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设计意图:从给福娃发气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