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淮上与友人别》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4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上与友人别》课件.ppt

上传人:350678539 2021/11/22 文件大小:2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上与友人别》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代疆域辽阔,社会风气开放,唐人出游很多,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离别诗。李白就有400多首。
唐人出行原因大致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唐人送别的****俗:
1、折柳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饮酒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赏析离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的意象:
长亭、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惯。)夕阳、日暮、酒(劝君更进一杯酒)、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作者简介: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写作背景: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春天里的
离别
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诗歌主题:
通过对诗人和友人握别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与描写,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一字之师
你知道
吗?
成语故事: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四点 八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