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舞蹈音乐的特征.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舞蹈音乐的特征.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11/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舞蹈音乐的特征.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舞蹈音乐的特征
 
 
罗阳
摘要:民间舞蹈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氏族社会的原始乐舞时代,据《山海经》的民间传说:“帝俊有八子,始为歌舞。”《尚书·社稷》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但由于受到远古先民具有的原始思维方式和拙稚的符号的限制,以上乐舞讯息往往给人以模糊和语言不详之感,而在《葛天氏之乐》和《诗经》等农耕文化定性时期的的古代乐舞有着更为清晰完整的文化图景。古代的原始歌舞音乐是一种史、诗、歌、舞融为一体的混合艺术形式。
关键词:舞蹈;音乐;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77-01
采用歌唱方式来表现民间舞蹈的内容情绪,并与舞蹈配合出现的民间音乐形式,又称为舞歌,也就是舞蹈音乐。
一、采茶舞歌
。采茶歌流传于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著名的采茶区,南宋期间发达的茶叶生产促使采茶歌在南方广为传播,至明以来发展势头相当引人注目,甚至被当时的文人推为吴越民歌之首。与此同时,采茶还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出现在主要的产茶区江西的部分地区,至清代各省区几乎
都有关于采茶歌舞流行的记载。
。有的学者认为江西于都的《采茶谣》是流行于全国采茶歌的母曲。
民间有成唱竹马、唱采茶、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广西的桂林、钦州两地以及梧州、南宁、马山、百色等地,规南采茶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诗歌自娱阶段;民间表演性歌舞阶段;和演唱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小戏阶段”桂南采茶的主要分为茶腔和茶插两类曲调因素。其中茶腔是整个套歌中较为固定的结构因素,分散应用于各个表演程序中,相互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边奏和衍生关系,构成回旋体民间歌舞套曲结构。
茶腔的形式有:原生性茶腔、派生性茶腔、借入性茶腔。插茶有式中的插不插段之意义,茶腔以载歌载舞为主。插茶以小唱演唱为主,,茶腔以主要表现采插的劳动过程,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则是由娱乐性、情绪兴腔的民间歌舞相表演兴社会性腔的戏曲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二、花鼓调
(以风阳花鼓为例)凤阳花鼓,据实在早在宋代都城临安德瓦兹构栏中就有名为“花鼓”的歌舞节目,至少从明代开始就已出现了四处演唱花鼓进行乞讨的情况了。)花鼓灯?据目前较为可靠的民间口碑资料表明,至少在清光绪年间以前,花鼓灯就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較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一个最简单的花鼓灯板一般有一个“伞把子”三个“鼓架子”(男角色)三至四个
“兰花”(女角色)组成。开场表演、大场、转场、小场、盘鼓、后场。
。花鼓灯的音乐可以分为花鼓灯和器乐曲两个部分。花鼓灯的器乐曲以锣鼓乐为主,吹管乐为辅,锣鼓乐除了伴奏外还可以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演奏,民间称为“场面鼓”。
花鼓灯的锣鼓乐队一般有六之九人,乐器以花鼓、大罗、大钹为主,再加上小罗、狗罗;吹管乐器有管笛、笙、唢呐筒号为主,演奏曲目为《十八番》《十番》《老三番》《蛤蟆跳井》等。
。采用两人对舞的形式表演,一般为一男一女,男持小堂鼓,女跨小花鼓,边歌边击,相对而舞。音乐是以声乐形式的小调民歌为主,在当地山歌谣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舞歌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道韵律特征,花鼓调的旋律风格往往因地而异,但常常于《凤阳花鼓》由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