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对“温馨提示”的温馨提示.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温馨提示”的温馨提示.doc

上传人:露露二天 2021/11/2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温馨提示”的温馨提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温馨提示”的温馨提示
赵伟秀
几乎每次听科学公开课,都会看到这么一个现象:为了更好地得出科学探究活动结果,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很多老师会把活动过程及注意点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确实,“温馨提示”可以突出活动的重难点,保证活动的高效,作用不可低估,但关键是要用得适度,出示的时机要自然、恰当。在此,笔者给“温馨提示”一点温馨提示。
提示一:提示内容应少而精
有位教师在执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学生用“拨”的方法让尺子发出声音。在实验前,教师先做了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1号信封开始实验。学生兴致勃勃做的时候,老师用PPT悄悄地出现了温馨提示:
注意:实验时,小组分工合作,轻声交流,并及时地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做完实验,马上收拾好材料。
其中,“轻声交流”和“及时”这几个词是用另外颜色显示,大概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且不说教师是在学生实验时悄悄地出现温馨提示(可能是老师紧张,忘记出示了,出示后也没让学生抬头看),就是在学生实验前真的提醒学生看了,学生就一定会轻声交流?我们都知道,轻声交流、及时记录这是一个学********惯的培养问题,平时教学我们一直在强调,可是老师在这个时候出示“温馨提示”有必要吗?显然,提示的内容值得推敲。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老师执教《杠杆的研究》一课时,在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原理这个实验前,出现了如下“温馨提示”:
从上面的“温馨提示”来看,其内容包括:实验操作上的指导、观察方面的要求、记录方面的要求、怎样分析实验数据及时间上的要求。
一个实验前的提示,要涉及到如此多的内容,在学生兴致勃勃想做实验前出现这么多密密麻麻的文字,提那么多的要求,他们会仔细看吗?三条以上的内容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记住,何况还是小孩子。所以内容提示应尽量简单、明了,可提可不提的内容尽量不提。口头能讲得清楚的内容,就不一定非得用文字来表达。我们还是以上面的提示为例,看看如何把提示简单化:
先看第1、2、3条内容,无非就是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也不是说要用多少精密的仪器,如何小心的操作,只要在实验前先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即可。而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一般情况下都会考虑到,因此可在实验前,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放个杠杆尺,然后连说带做地统一重物和用力点的位置:比如左边钩码相当于重物,右边钩码相当于手上的力,以及挂钩码的注意点。显然,这样的演示比让学生看提示更简单、明了,而且也有利于后面师生交流汇报时数据的统计和规律的得出。
第4条对于记录的提示(挂好一组,记录者马上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再挂第二种)。这属于记录****惯的培养,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这样的提醒似乎显得多余。
第5条是对于用力情况分析的提示。既然都没确定哪边是阻力点,哪边是用力点,又何来右边挂的钩码少于左边的说明是省力呢?而且用力情况的分析需要老师去提示吗?让学生做这个实验的目就是简单的、机械的实验记录吗?分析用力情况,按用力情况分类,从中找出规律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6条要求学生听到音乐结束后马上停止操作,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用来调控课堂的一种方法,在温馨提示中也很常见,但是仔细想想,是谁在做实验?谁在进行研究?音乐一结束就让实验停下来,学生真的研究好了吗?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当音乐结束时,没做完实验的学生怎么办?就因为老